首页--生物科学论文--微生物学论文--微生物生物化学论文

高温噬菌体TSP4脱氧尿苷焦磷酸酶的克隆表达及其特征

摘要第6-8页
Abstract第8-9页
第一章 前言第15-37页
    1.1 栖热菌及其噬菌体以及TSP4基因组特征第15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栖热菌及其噬菌体的研究进展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栖热菌噬菌体的简介第16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1.3 栖热菌噬菌体TSP4特征第18-20页
    1.2 脱氧尿苷焦磷酸酶第20-22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脱氧尿苷焦磷酸酶的简介第20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脱氧尿苷焦磷酸酶的研究进展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脱氧尿苷焦磷酸酶的活性测定方法第21-22页
    1.3 分子伴侣的简介第22-28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分子伴侣家族第22-24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分子伴侣的功能第24-26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分子伴侣TSPcpn47第26-28页
    1.4 蛋白热稳定性的研究第28-35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蛋白质的热稳定性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蛋白质热稳定性机制第29-31页
        1.4.3 提高蛋白质热稳定性的方法第31-34页
        1.4.4 蛋白质热稳定性研究方法和检测手段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1.4.5 蛋白质热稳定性的研究意义第35页
    1.5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第35-37页
第二章 TSP4噬菌体脱氧尿苷焦磷酸酶重组蛋白的表达及活性的初步研究第37-66页
    2.1 TSP4噬菌体脱氧尿苷焦磷酸酶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第37-43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析方法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析结果第38-43页
    2.2 TSP4噬菌体脱氧尿苷焦磷酸酶重组蛋白的构建和表达第43-55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栖热菌噬菌体TSP4基因组的提取第4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引物的合成第44-45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PCR扩增第45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PCR产物的胶回收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2.2.5 PCR产物双酶切第46-47页
        2.2.6 表达质粒的构建第47-48页
        2.2.7 重组质粒转化第48-49页
        2.2.8 重组蛋白Ro-pET32a-Dutp的表达第49-50页
        2.2.9 脱氧尿苷焦磷酸酶的纯化第50-5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0 蛋白含量的测定第51-5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1 脱氧尿苷焦磷酸酶酶活检测第52-55页
    2.3 结果第55-64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脱氧尿苷焦磷酸酶基因的克隆结果第55-56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重组质粒的菌落PCR第56-57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重组脱氧尿苷焦磷酸酶基因的表达图谱第57-58页
        2.3.4 脱氧尿苷焦磷酸酶的纯化图谱第58-59页
        2.3.5 脱氧尿苷焦磷酸酶的底物特异性结果第59-60页
        2.3.6 温度对脱氧尿苷焦磷酸酶的影响结果第60-61页
        2.3.7 pH值对脱氧尿苷焦磷酸酶的影响结果第61-62页
        2.3.8 金属离子对脱氧尿苷焦磷酸酶的影响结果第62-63页
        2.3.9 脱氧尿苷焦磷酸酶体外聚合体的电泳图谱第63-64页
    2.4 小结与讨论第64-66页
第三章 高温噬菌体蛋白的热稳定性研究以及分子伴侣TSPcpn47对其热稳定性的影响第66-74页
    3.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66页
    3.2 材料和方法第66-69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不同温度下脱氧尿苷焦磷酸酶的热稳定性研究第6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用ANS荧光探针法检测脱氧尿苷焦磷酸酶的热稳定性第67-6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检测分子伴侣TSPcpn47对脱氧尿苷焦磷酸酶dUTPase在热变性环境的保护作用第68-69页
    3.3 结果第69-73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不同温度下脱氧尿苷焦磷酸酶的热稳定性图表第69-70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ANS荧光探针法检测脱氧尿苷焦磷酸酶的热稳定性第70-71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分子伴侣TSPcpn47对脱氧尿苷焦磷酸酶dUTPase在热变性环境的保护作用第71-73页
    3.4 结论第73-74页
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第74-76页
    4.1 总结第74-75页
    4.2 展望第75-76页
致谢第76-77页
参考文献第77-83页
附录A (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)第83-84页
附录B (主要溶液及其配制)第84-89页
    B.1 主要培养基配方第84-85页
        B.1.1 DSM88液体培养基第84页
        B.1.2 DSM88培养基固体培养基第84-85页
        B.1.3 液体LB培养基第85页
        B.1.4 固体LB培养基第85页
    B.2 主要溶液及其配制第85-88页
        B.2.1 Amp(100mg/ml)第85页
        B.2.2 Kana(100mg/ml)第85页
        B.2.3 溴化乙锭溶液第85-86页
        B.2.4 1%琼脂糖凝胶的配制第86页
        B.2.5 TAE电泳缓冲液第86页
        B.2.6 30%(W/V)Acrylamide第86页
        B.2.7 10%(W/V)过硫酸铵第86页
        B.2.8 SDS-PAGE5%浓缩胶第86-87页
        B.2.9 SDS-PAGE12%分离胶第87页
        B.2.10 考马斯亮蓝R-250染色液第87页
        B.2.11 考马斯亮蓝染色脱色液第87页
        B.2.12 5×LoadingBuffer第87-88页
        B.2.13 5×Tris-GlycineBuffer(SDS-PAGE电泳缓冲液)第88页
    B.3 主要仪器第88-89页
    B.4 试剂及酶制品第89页

论文共89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基于隐马尔科夫模型的动态客户关系管理研究
下一篇:产学研合作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评价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