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经济论文--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--经济计算、经济数学方法论文--经济数学方法论文

我国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研究

中文摘要第2-4页
Abstract第4-5页
中文文摘第6-8页
目录第8-11页
第一章 导论第11-19页
    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1-13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研究背景第11-12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研究意义第12-13页
    第二节 研究概念的界定第13-15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货币政策第13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第14页
        四、其他相关概念第14-15页
    第三节 研究方法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第15-19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研究方法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研究内容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研究创新第17-19页
第二章 理论框架第19-29页
    第一节 马克思的货币政策相关理论第19-23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马克思货币理论简述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马克思的利率决定理论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马克思的内生货币思想及其对货币政策理论的作用第21-23页
    第二节 凯恩斯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理论和托宾的Q理论第23-26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凯恩斯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理论第23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托宾的Q理论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对凯恩斯学派货币传导理论的评述第24-26页
    第三节 货币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理论第26-29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货币学派货币政策传导理论的基本观点第26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对货币学派货币政策传导理论的评述第26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凯恩斯学派和货币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存在的不同第26-29页
第三章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发展沿革第29-47页
    第一节 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发展第29-34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货币政策严重压制时期(新中国成立——1978年)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直接调控时期(1979年——1991年)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过渡时期(1992年——1997年)第31-33页
        四、间接调控时期(1998年至今)第33-34页
    第二节 国外主要利率市场化国家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的发展演变第34-44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美国的利率传导机制第34-37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英国的利率传导机制第37-39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德国的利率传导机制第39-44页
    第三节 国外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第44-47页
第四章 我国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的实证分析第47-149页
    第一节 我国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的主要传导途径第47-51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我国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的途径划分第47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本文实证分析的数学模型第47-48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实证分析指标的选取以及前期的数据处理第48-51页
    第二节 银行信贷利率传导途径的实证分析第51-117页
    第三节 证券市场利率传导途径的实证分析第117-149页
第五章 影响我国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效率的原因分析第149-167页
    第一节 我国经济二元结构对其的制约第149-154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城乡差距第149-151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区域经济差距第151-152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矛盾第152-154页
    第二节 我国金融市场发展不完善对其的制约第154-159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完善我国货币市场第154-157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证券市场的不足第157-159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我国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联接性差第159页
    第三节 其它制约第159-167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商业银行第159-162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现行汇率制度第162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央行货币政策制定及执行机制第162-165页
        四、美国量化宽松政策对我国的影响第165-167页
第六章 提高我国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效率的对策建议第167-185页
    第一节 利率市场化第167-168页
    第二节 推进农村金融改革第168-169页
    第三节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第169-172页
    第四节 建立完善的金融市场第172-175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货币市场第172-173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证券市场第173-175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货币市场和证券市场的联通第175页
    第五节 构建现代商业银行体系第175-180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体系的影响第175-178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如何构建现代商业银行体系第178-180页
    第六节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第180-181页
    第七节 改革现行汇率制度第181-182页
    第八节 改革现行央行制度,提高基层央行自主性第182-185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改革央行准备金制度第182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建立相对独立的再贴现利率机制第182-183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提高基层央行自主性第183-185页
结论第185-187页
    第一节 结论第185页
    第二节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第185-187页
参考文献第187-195页
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第195-197页
致谢第197-201页

论文共201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现代空间诗歌基本范畴研究
下一篇:国有资本财政:历史考察与未来走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