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引言 | 第9-10页 |
第一章 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概念 | 第10-14页 |
一、附条件不起诉的定义和特征 | 第10页 |
二、附条件不起诉的价值分析 | 第10-12页 |
(一) 附条件不起诉符合起诉便宜主义原则 | 第10-11页 |
(二) 附条件不起诉符合谦抑性原则 | 第11页 |
(三) 附条件不起诉符合恢复性司法理念和刑罚目的论 | 第11-12页 |
(四) 附条件不起诉符合诉讼经济原则 | 第12页 |
三、确定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必要性 | 第12-14页 |
(一) 是全面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需要 | 第12页 |
(二) 是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,促使涉罪未成年人早日回归社会的需要 | 第12-13页 |
(三) 是节约司法资源提高诉讼效率的需要 | 第13-14页 |
第二章 域外附条件不起诉及类似制度 | 第14-22页 |
一、德国的暂缓起诉制度 | 第14-16页 |
(一) 暂缓起诉制度的适用条件 | 第14-15页 |
(二) 暂缓起诉制度的适用限制 | 第15页 |
(三) 对德国暂缓起诉制度的评析 | 第15-16页 |
二、日本的起诉犹豫制度 | 第16-17页 |
(一) 起诉犹豫制度的概念和适用条件 | 第16页 |
(二) 起诉犹豫制度的适用限制 | 第16-17页 |
(二) 对日本起诉犹豫制度的评析 | 第17页 |
三、美国的缓起诉制度 | 第17-19页 |
(一) 缓起诉制度的概念和适用条件 | 第17-18页 |
(二) 缓起诉制度适用的犯罪类型分析 | 第18-19页 |
(三) 缓起诉制度中的协议签订 | 第19页 |
(四) 对美国缓起诉制度的评析 | 第19页 |
四、台湾地区的缓起诉 | 第19-22页 |
(一) 缓起诉的概念和适用条件 | 第19-20页 |
(二) 缓起诉的法律效力 | 第20-21页 |
(三) 缓起诉的救济方式 | 第21页 |
(四) 对台湾缓起诉制度的评析 | 第21-22页 |
第三章 对我国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思考及完善建议 | 第22-36页 |
一、适用范围过窄 | 第22-23页 |
(一) 我国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适用条件 | 第22页 |
(二) 与国(域)外相关制度适用条件的比较 | 第22页 |
(三) 适用条件存在的不足 | 第22-23页 |
(四) 完善建议 | 第23页 |
二、所附条件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强 | 第23-24页 |
(一) 我国附条件不起诉制度所附条件 | 第23页 |
(二) 我国附条件不起诉制度中附加条件的不足 | 第23-24页 |
(三) 完善建议 | 第24页 |
三、与相对不起诉的逻辑关系模糊 | 第24-27页 |
(一) 我国理论界关于附条件不起诉与相对不起诉关系的研究 | 第24-25页 |
(二) 对附条件不起诉与相对不起诉的关系的学说的评析 | 第25-26页 |
(三) 我国附条件不起诉与相对不起诉关系界定上存在的不足 | 第26-27页 |
(四) 完善建议 | 第27页 |
四、帮教考察机制设置不完善 | 第27-30页 |
(一) 我国附条件不起诉帮教考察机制的规定 | 第27-28页 |
(二) 我国帮教考察机制存在的不足 | 第28-29页 |
(三) 完善建议 | 第29-30页 |
五、对检察机关的自由裁量权缺乏系统的监督制约机制 | 第30-33页 |
(一) 对检察机关自由裁量权监督制约机制的规定 | 第30-31页 |
(二) 监督制约机制存在的缺陷 | 第31页 |
(三) 完善建议 | 第31-33页 |
六、当事人的权利救济途径不明确 | 第33-36页 |
(一) 当事人权利救济制度的规定 | 第33页 |
(二) 当事人权利救济制度存在的不足 | 第33-34页 |
(三) 完善建议 | 第34-36页 |
结语 | 第36-3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7-39页 |
致谢 | 第3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