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1 引言 | 第9-18页 |
1.1 研究背景和意义 | 第9-10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9-10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0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0-16页 |
1.2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0页 |
1.2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0-16页 |
1.3 研究内容和方法 | 第16-17页 |
1.3.1 研究内容 | 第16-17页 |
1.3.2 研究方法 | 第17页 |
1.4 创新点和不足 | 第17-18页 |
1.4.1 创新点 | 第17页 |
1.4.2 不足之处 | 第17-18页 |
2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| 第18-25页 |
2.1 概念界定 | 第18-21页 |
2.1.1 科技 | 第18页 |
2.1.2 风险 | 第18-19页 |
2.1.3 科技风险 | 第19-20页 |
2.1.4 农业科技风险 | 第20-21页 |
2.1.5 农业科技金融风险 | 第21页 |
2.2 理论基础 | 第21-25页 |
2.2.1 金融创新理论 | 第21-22页 |
2.2.2 生命周期理论 | 第22-23页 |
2.2.3 风险的可保性理论 | 第23页 |
2.2.4 公共物品理论 | 第23-25页 |
3 我国农业科技金融的风险补偿机制现状分析 | 第25-31页 |
3.1 总体状况 | 第25-26页 |
3.1.1 科技保险推行试点现状 | 第25-26页 |
3.1.2 农业科技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试点现状 | 第26页 |
3.2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| 第26-29页 |
3.2.1 科技保险试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| 第26-28页 |
3.2.2 农业科技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试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| 第28-29页 |
3.3 获得的经验 | 第29-31页 |
3.3.1 科技保险试点过程中获得的经验 | 第29-30页 |
3.3.2 农业科技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试点过程中获得的经验 | 第30-31页 |
4 建立农业科技金融的风险补偿机制的建议 | 第31-41页 |
4.1 建立我国农业科技金融风险补偿机制的思路 | 第31页 |
4.2 建立我国农业科技金融风险补偿机制的目标 | 第31-32页 |
4.3 建立我国农业科技金融风险补偿机制的原则 | 第32-33页 |
4.3.1 政府推动原则 | 第32页 |
4.3.2 市场参与原则 | 第32页 |
4.3.3 企业主体原则 | 第32-33页 |
4.4 我国农业科技金融风险补偿机制中各主体的定位 | 第33页 |
4.4.1 政府的角色定位 | 第33页 |
4.4.2 金融机构的角色定位 | 第33页 |
4.4.3 农业科技企业的角色定位 | 第33页 |
4.5 我国农业科技金融风险补偿机制的内容 | 第33-39页 |
4.5.1 农业科技保险 | 第36-37页 |
4.5.2 信用担保体系建设 | 第37-38页 |
4.5.3 其他直接补贴 | 第38-39页 |
4.6 我国农业科技金融风险补偿机制的资金筹措 | 第39页 |
4.7 我国农业科技金融风险补偿机制的保障机构建设 | 第39-41页 |
5 结论 | 第41-4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2-45页 |
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45-46页 |
作者简介 | 第46-47页 |
致谢 | 第47-48页 |
附件 | 第48-6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