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8页 |
导言 | 第13-20页 |
一、 选题背景 | 第13页 |
二、 目的与意义 | 第13页 |
三、 研究方法 | 第13-14页 |
四、 文献综述 | 第14-20页 |
第一章 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定位与法律制度现状 | 第20-35页 |
第一节 第三方支付机构的相关解析 | 第20-23页 |
一、 第三方支付机构的概念 | 第20-21页 |
二、 网络第三方支付的发展背景 | 第21页 |
三、 支付的发展历史 | 第21-23页 |
第二节 我国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定位与潜在转型 | 第23-25页 |
一、 支付服务提供方 | 第23页 |
二、 电子货币发行方 | 第23-24页 |
三、 网络零售银行 | 第24页 |
四、 网络基金代销方 | 第24页 |
五、 网络综合金融服务商 | 第24-25页 |
第三节 第三方支付的相关定义解析 | 第25-28页 |
一、 网络第三方支付模式解析 | 第25-27页 |
二、 金融消费者知情权 | 第27页 |
三、 第三方支付机构的信息披露义务 | 第27-28页 |
第四节 当前我国第三方支付机构的特征 | 第28-30页 |
一、 有关我国第三方支付机构特征的法律探讨 | 第28-29页 |
二、 我国第三方支付机构的特征 | 第29-30页 |
第五节 第三方支付的法律关系分析 | 第30-35页 |
一、 与消费者的法律关系 | 第31-32页 |
二、 与资金存放银行的法律关系 | 第32-33页 |
三、 与商户的法律关系 | 第33页 |
四、 与代销基金机构的法律关系 | 第33-35页 |
第二章 第三方支付机构信息披露的理论分析 | 第35-42页 |
第一节 第三方支付机构的风险与监管 | 第35-38页 |
一、 信用风险 | 第35页 |
二、 金融风险 | 第35-36页 |
三、 欺诈性风险 | 第36页 |
四、 发行电子货币的潜在通胀风险 | 第36-37页 |
五、 法律政策风险 | 第37-38页 |
第二节 信息披露的监管意义 | 第38-39页 |
一、 公众监督 | 第38页 |
二、 自我规范 | 第38页 |
三、 节省政府监管成本 | 第38-39页 |
第三节 第三方支付机构信息披露的理论分析 | 第39-42页 |
一、 信息不对称理论 | 第39-40页 |
二、 金融监管理论 | 第40-41页 |
三、 消费者主权理论 | 第41-42页 |
第三章 我国第三方支付机构信息披露的现行制度与不足 | 第42-53页 |
第一节 我国第三方支付机构的立法演变 | 第42-45页 |
一、 简述我国对第三方支付机构立法的从无到有的过程 | 第42-43页 |
二、 分析价值取向:从专注“审慎监管”到兼顾“消费者保护” | 第43-45页 |
第二节 我国现行规制第三方支付机构信息披露的法律法规考察 | 第45-49页 |
一、 《合同法》的规定 | 第45-46页 |
二、 《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 | 第46-47页 |
三、 《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存管办法》的规定 | 第47-48页 |
四、 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(2014 年最新修正案)》的规定 | 第48-49页 |
第三节 信息披露规定现行立法与实践的缺陷 | 第49-53页 |
一、 对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定位失当 | 第49-50页 |
二、 缺少直接适用的信息披露规定 | 第50-51页 |
三、 立法层级较低,分散 | 第51页 |
四、 专职监管机构的错位 | 第51-52页 |
五、 缺少与信息披露相关的诉讼 | 第52-53页 |
第四章 海外第三方支付机构信息披露的监管经验 | 第53-67页 |
第一节 美国的信息披露的立法与监管 | 第53-57页 |
一、 信息披露法律的总体描述 | 第53页 |
二、 信息披露的相关法律规定 | 第53-56页 |
三、 监管体系 | 第56页 |
四、 评论 | 第56-57页 |
第二节 英国的信息披露的立法与监管 | 第57-61页 |
一、 信息披露法律的总体描述 | 第57-58页 |
二、 信息披露的相关法律规定 | 第58-60页 |
三、 监管体系 | 第60页 |
四、 评论 | 第60-61页 |
第三节 巴塞尔委员会商业银行信息披露的借鉴 | 第61-64页 |
一、 信息披露法律的总体描述 | 第61-62页 |
二、 信息披露的相关法律规定 | 第62-63页 |
三、 评论 | 第63-64页 |
第四节 海外立法与监管经验对我国的借鉴 | 第64-67页 |
一、 立法模式 | 第65页 |
二、 公示标准格式服务协议 | 第65页 |
三、 具体但高效的信息披露制度 | 第65-66页 |
四、 以现有金融监管机构作为监管者 | 第66-67页 |
第五章 我国第三方支付机构信息披露制度的完善 | 第67-82页 |
第一节 第三方支付机构信息披露规定法律体系的完善 | 第67-71页 |
一、 提高立法层级,整理分散的法规 | 第67-68页 |
二、 完善第三方支付机构信息披露的法律法规 | 第68-69页 |
三、 明确问责追究的法律机制 | 第69-70页 |
四、 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准金融机构定位 | 第70-71页 |
第二节 第三方支付机构信息披露在实践中的完善 | 第71-74页 |
一、 信息披露形式 | 第71-72页 |
二、 信息披露制度 | 第72-73页 |
三、 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合同规定 | 第73页 |
四、 信息披露的重大性标准 | 第73-74页 |
第三节 第三方支付机构信息披露的外部保障 | 第74-77页 |
一、 律所、会计所的保障 | 第74-75页 |
二、 沉淀资金存管银行的保障 | 第75页 |
三、 信用评级机构的保障 | 第75-76页 |
四、 消费者组织的保障 | 第76-77页 |
第四节 对于第三方支付机构转型后的信息披露讨论 | 第77-82页 |
一、 网络零售银行 | 第77-79页 |
二、 电子货币发行方 | 第79页 |
三、 网络基金代销方 | 第79-82页 |
结语 | 第82-8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3-89页 |
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| 第89-90页 |
后记 | 第90-9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