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政治、法律论文--法律论文--中国法律论文--诉讼法论文--民事诉讼法论文

论非正当当事人及其变更

摘要第4-6页
Abstract第6-7页
一、 非正当当事人的识别及其处理模式第10-18页
    (一) 非正当当事人存在的理论前提第10-12页
        1、 形式当事人制度的确立第10-11页
        2、 当事人确定制度与当事人订正制度的确立第11-12页
    (二) 非正当当事人的识别标准第12-15页
    (三) 对非正当当事人的不同处理模式及其理由第15-18页
        1、 (不许变更之)驳回起诉与驳回诉讼请求的处理与理由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2、 允许变更的处理与法理根据第16-18页
二、 非正当当事人变更的域外实践第18-23页
    (一) 大陆法系非正当当事人的变更及评价第18-20页
        1、 德国法中非正当当事人的变更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2、 日本法中非正当当事人的变更第19页
        3、 对大陆法系做法的评价第19-20页
    (二) 英美法系非正当当事人的变更及评价第20-21页
    (三) 前苏联、俄罗斯法中非正当当事人的变更及评价第21-23页
三、 我国非正当当事人变更制度的发展进路第23-28页
    (一) 我国非正当当事人变更的历史变化及其成因第23-25页
    (二) 我国理论界对非正当当事人变更问题的争鸣第25-26页
    (三) 我国构建非正当当事人变更制度的必要性第26-28页
四、 我国非正当当事人变更制度的应然内容第28-39页
    (一) 构建合理的非正当当事人变更制度的价值理念第28-32页
        1、 当事人处分权与法官审判权相平衡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2、 程序安定与诉讼效率相平衡第29页
        3、 程序正义与实体正义相平衡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4、 法秩序统一的理念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5、 分配正义的理念第31-32页
    (二) 非正当当事人变更的具体程序第32-36页
        1、 启动程序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2、 选择程序第33-35页
        3、 证明方式及标准第35页
        4、 异议与救济程序第35页
        5、 裁判方式第35-36页
    (三) 非正当当事人变更的法律效果第36-39页
        1、 主观效果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2、 客观效果第37-39页
五、 非正当当事人变更制度与其他制度的衔接第39-47页
    (一) 与诉的变更、当事人的更正制度的比较与衔接第39-41页
    (二) 与第三人诉讼制度的比较与衔接第41-44页
    (三) 与共同诉讼制度的比较与衔接第44-47页
结语第47-48页
参考文献第48-51页
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论文第51-52页
致谢第52-53页

论文共53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隐蔽性信息的诉讼证明价值研究
下一篇:网络诽谤的刑法规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