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4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6页 |
| 第1章 绪论 | 第9-24页 |
| 1.1 前言 | 第9页 |
| 1.2 染料废水的研究现状 | 第9-15页 |
| 1.2.1 染料废水的危害 | 第11-12页 |
| 1.2.2 染料废水处理技术的研究现状 | 第12-15页 |
| 1.3 电化学氧化技术的研究现状 | 第15-19页 |
| 1.3.1 电化学氧化法的基本原理 | 第16页 |
| 1.3.2 电化学氧化法降解污染物的研究现状 | 第16-17页 |
| 1.3.3 电化学氧化法降解污染物常用电极材料的研究 | 第17-19页 |
| 1.4 亚氧化钛电极概述 | 第19-22页 |
| 1.4.1 亚氧化钛材料的基本性质 | 第19-20页 |
| 1.4.2 亚氧化钛材料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| 第20-22页 |
| 1.5 课题的研究目的、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| 第22-24页 |
| 1.5.1 课题的来源 | 第22页 |
| 1.5.2 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22页 |
| 1.5.3 课题的研究内容 | 第22-24页 |
| 第2章 实验材料和方法 | 第24-31页 |
| 2.1 实验仪器及材料 | 第24-25页 |
| 2.1.1 实验材料 | 第24页 |
| 2.1.2 实验试剂 | 第24-25页 |
| 2.2 实验检测项目与分析方法 | 第25-29页 |
| 2.2.1 亚氧化钛阳极材料表征 | 第25-26页 |
| 2.2.2 亚氧化钛阳极材料电化学性能测试 | 第26-27页 |
| 2.2.3 亚甲基蓝及TOC检测方法 | 第27-28页 |
| 2.2.4 印染废水sCOD、DOC检测方法 | 第28页 |
| 2.2.5 主要指标计算 | 第28-29页 |
| 2.3 实验装置 | 第29-31页 |
| 第3章 亚氧化钛电极表征及电化学性能研究 | 第31-44页 |
| 3.1 引言 | 第31页 |
| 3.2 亚氧化钛电极材料表征 | 第31-37页 |
| 3.2.1 亚氧化钛材料形貌分析 | 第31-33页 |
| 3.2.2 亚氧化钛材料X射线衍射分析 | 第33-34页 |
| 3.2.3 亚氧化钛材料比表面积分析 | 第34-37页 |
| 3.3 亚氧化钛电极电化学性能研究 | 第37-42页 |
| 3.3.1 亚氧化钛电极导电性 | 第37-38页 |
| 3.3.2 亚氧化钛电极活性 | 第38-39页 |
| 3.3.3 亚氧化钛电极电位窗 | 第39-40页 |
| 3.3.4 亚氧化钛电极稳定性 | 第40-41页 |
| 3.3.5 亚氧化钛电极加速寿命 | 第41-42页 |
| 3.4 本章小结 | 第42-44页 |
| 第4章 亚氧化钛电化学氧化亚甲基蓝及印染废水深度处理效能研究 | 第44-65页 |
| 4.1 引言 | 第44页 |
| 4.2 碳布、亚氧化钛阳极对亚甲基蓝及TOC的降解效能 | 第44-49页 |
| 4.2.1 碳布、亚氧化钛阳极对亚甲基蓝的降解效能 | 第44-46页 |
| 4.2.2 碳布、亚氧化钛阳极对TOC的去除效能 | 第46-49页 |
| 4.3 亚氧化钛阳极氧化亚甲基蓝关键参数的优化 | 第49-59页 |
| 4.3.1 pH值对亚甲基蓝及TOC降解效果的影响 | 第49-52页 |
| 4.3.2 电流密度对亚甲基蓝及TOC降解效果的影响 | 第52-55页 |
| 4.3.3 初始浓度对亚甲基蓝及TOC降解效果的影响 | 第55-59页 |
| 4.4 不同电流密度下亚氧化钛对印染废水深度处理效能研究 | 第59-62页 |
| 4.5 亚氧化钛阳极氧化印染废水的降解机理 | 第62-64页 |
| 4.6 本章小结 | 第64-65页 |
| 结论 | 第65-66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66-74页 |
|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 | 第74-76页 |
| 致谢 | 第7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