内容提要 | 第2-3页 |
ABSTRACT | 第3页 |
导论 多面的诉求与单维的指向 | 第6-15页 |
一、 现代性概念的复杂内质及中国语境下的现代性界说 | 第6-8页 |
二、 20世纪上半期中国话剧的现代性状况及其主要模式 | 第8-13页 |
三、 多极的摇摆与单维的指向 | 第13-15页 |
第一章 晚清话剧:现代与传统之间的混揉与游移 | 第15-32页 |
一、 话剧理论:初识、惊羡与创建 | 第15-18页 |
二、 中与西的混揉:早期话剧的实践及其精神内涵 | 第18-29页 |
三、 早期话剧现代性探索的开创性意义及反思 | 第29-32页 |
第二章 五四话剧:主体性的精神风标 | 第32-49页 |
一、 婚姻自主与主体解放 | 第32-35页 |
二、 对传统文化的现代性突围 | 第35-42页 |
三、 个人意志的张扬 | 第42-44页 |
四、 个人与民族:主体性的重合 | 第44-45页 |
五、 探寻中的迷失:对五四话剧之得失的一种考量 | 第45-49页 |
第三章 左翼话剧:乌托邦式的想象性激情 | 第49-71页 |
一、 左翼思潮与乌托邦的关系 | 第49-50页 |
二、 城市:无产者的现世痛苦与彼岸想象 | 第50-57页 |
三、 农村:困窘的生存与自赎的努力 | 第57-62页 |
四、 历史:过去的面影与现实的影子 | 第62-65页 |
五、 革命题材:乌托邦想象的激情实践 | 第65-68页 |
六、 个人的缺席与集体话语的限度 | 第68-71页 |
第四章 抗战话剧:民族大义的宏大叙述 | 第71-93页 |
一、 民族主义与现代性的关系 | 第72-74页 |
二、 抗战话剧:民族主义的多维展演 | 第74-89页 |
三、 民族主义庇护下的现代性努力及“工具论”的困境 | 第89-93页 |
第五章 曹禺剧作:现代性品格的全维演述 | 第93-110页 |
一、 人的现代性:寻找“个人”与主体性倾向 | 第93-98页 |
二、 生命存在的终极探索 | 第98-101页 |
三、 政治现代性维面的选择与潜行 | 第101-107页 |
四、 两种现代性难以弥合的间隙 | 第107-110页 |
结语 | 第110-14页 |
参考书目 | 第14-113页 |
后记 | 第11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