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缩略词表 | 第6-9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9-18页 |
1.1 线粒体研究进展 | 第9-17页 |
1.1.1 线粒体的起源 | 第9页 |
1.1.2 线粒体基因组的结构 | 第9-10页 |
1.1.3 线粒体DNA的大小 | 第10-15页 |
1.1.4 线粒体基因组的特殊结构 | 第15-16页 |
1.1.5 线粒体基因组基因含量变化 | 第16-17页 |
1.4 本研究的策略与方法 | 第17-18页 |
第二章 棉花线粒体DNA的提取 | 第18-26页 |
2.1 材料与方法 | 第18-21页 |
2.1.1 材料 | 第18页 |
2.1.2 试验材料的准备 | 第18页 |
2.1.3 线粒体DNA的制备 | 第18-21页 |
2.1.4 线粒体胶块的制备 | 第21页 |
2.1.5 mtDNA的回收 | 第21页 |
2.2 结果与分析 | 第21-24页 |
2.2.1 棉花黄花苗的培养与获得 | 第21-22页 |
2.2.2 棉花线粒体的纯化与回收 | 第22页 |
2.2.3 线粒体细胞器的完整性检测 | 第22-23页 |
2.2.4 线粒体DNA的纯度检测 | 第23-24页 |
2.3 小结 | 第24-26页 |
第三章 陆地棉P30A与P30B线粒体基因组的测序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| 第26-36页 |
3.1 线粒体DNA高通量测序与GAP的补平 | 第26页 |
3.2 拼接序列分析 | 第26-34页 |
3.2.1 陆地棉保持系P30B与不育系P30A线粒体基因组的序列分析 | 第26-31页 |
3.2.2 陆地棉保持系P30B,不育系P30A与Xu244线粒体基因组的序列比较 | 第31-34页 |
3.2.3 陆地棉P30A细胞质雄性不育相关候选基因的获得 | 第34页 |
3.3 小结 | 第34-36页 |
全文结论 | 第36-3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7-45页 |
致谢 | 第45-46页 |
个人简历 | 第4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