理想材料零件的模型构建及RP中的支撑生成与分层处理技术
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页 |
目录 | 第9-11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1-41页 |
1.1 课题的提出 | 第11-13页 |
1.2 理想材料零件的模型构建 | 第13-19页 |
1.2.1 模型构建技术基础 | 第14-17页 |
1.2.2 几何造型 | 第17-18页 |
1.2.3 理想材料零件的模型构建 | 第18-19页 |
1.3 快速成型技术概述 | 第19-24页 |
1.3.1 快速成型工艺的原理及特点 | 第19-20页 |
1.3.2 快速成型技术的应用 | 第20-24页 |
1.4 分层制造中的支撑自动生成技术 | 第24-29页 |
1.5 分层处理 | 第29-34页 |
1.6 RP工艺中涉及的部分其它技术介绍 | 第34-38页 |
1.6.1 定向 | 第34-36页 |
1.6.2 轨迹规划 | 第36-38页 |
1.7 选题的意义与本文的主要内容 | 第38-41页 |
第二章 理想材料零件的模型构建 | 第41-64页 |
2.1 材料的分类 | 第41-44页 |
2.1.1 基本的单种材料 | 第42页 |
2.1.2 复合材料 | 第42-44页 |
2.1.3 功能梯度材料(FGM) | 第44页 |
2.1.4 细结构体材料 | 第44页 |
2.2 材料的表述 | 第44-48页 |
2.3 材料的操作与定义的冲突 | 第48-50页 |
2.3.1 材料的操作 | 第48-49页 |
2.3.2 材料定义的冲突 | 第49-50页 |
2.4 获取材料信息的方法 | 第50-53页 |
2.4.1 FGM | 第50页 |
2.4.2 细结构体材料 | 第50页 |
2.4.3 复合材料 | 第50-53页 |
2.5 模型构建系统的整合 | 第53-55页 |
2.5.1 材料模块的整合 | 第53-54页 |
2.5.2 几何特征与材料特征的协调 | 第54-55页 |
2.6 模型文件 | 第55-57页 |
2.7 实例 | 第57-63页 |
2.8 本章小结 | 第63-64页 |
第三章 分层制造中支撑自动生成技术的研究 | 第64-85页 |
3.1 支撑的分类 | 第65页 |
3.2 分层处理前支撑自动生成技术 | 第65-72页 |
3.2.1 算法分析 | 第66-67页 |
3.2.2 零件表面上点的状态 | 第67页 |
3.2.3 基本追踪算法 | 第67-69页 |
3.2.4 曲线追踪法算法流程 | 第69页 |
3.2.5 支撑面片的重构 | 第69-72页 |
3.3 分层处理后支撑自动生成技术 | 第72-79页 |
3.3.1 切层实际轮廓与综合轮廓 | 第72-74页 |
3.3.2 算法分析 | 第74-77页 |
3.3.3 特殊情况 | 第77-79页 |
3.3.4 标志位追踪法算法流程 | 第79页 |
3.4 实例 | 第79-84页 |
3.4.1 曲线追踪法 | 第82页 |
3.4.2 标志位追踪法 | 第82-84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84-85页 |
第四章 分层处理中若干关键技术的研究 | 第85-109页 |
4.1 直接分层处理技术 | 第86-92页 |
4.1.1 基础算法 | 第86-88页 |
4.1.2 追踪交线 | 第88-92页 |
4.1.3 直接分层中求交算法的分析 | 第92页 |
4.2 自适应分层处理技术 | 第92-102页 |
4.2.1 基础知识 | 第93-94页 |
4.2.2 基于几何形状的层厚验证与估计 | 第94-97页 |
4.2.3 基于材料的层厚验证与估计 | 第97-102页 |
4.3 产生切层过程中材料冲突与协调 | 第102-103页 |
4.4 实例 | 第103-108页 |
4.4.1 直接分层处理效果 | 第103-105页 |
4.4.2 自适应分层处理效果 | 第105-108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108-109页 |
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109-111页 |
5.1 结论 | 第109-110页 |
5.2 工作展望 | 第110-11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11-118页 |
创新点摘要 | 第118-119页 |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119-120页 |
致谢 | 第120-121页 |
大连理工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| 第12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