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8-15页 |
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8-9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8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8-9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综述 | 第9-13页 |
1.2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9-11页 |
1.2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1-13页 |
1.2.3 国内外研究现状简评 | 第13页 |
1.3 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| 第13-14页 |
1.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| 第14-15页 |
1.4.1 研究方法 | 第14页 |
1.4.2 创新点 | 第14-15页 |
第2章 政府建设生态文明与行政问责制的理论分析 | 第15-24页 |
2.1 政府建设生态文明的职能界定 | 第15-17页 |
2.1.1 提供生态文明制度保障 | 第15页 |
2.1.2 构建生态文明发展模式 | 第15-16页 |
2.1.3 监管生态文明运行状况 | 第16-17页 |
2.2 生态文明建设中行政问责制的内涵诠释 | 第17-20页 |
2.2.1 行政问责制的内涵 | 第17页 |
2.2.2 生态文明建设中行政问责制的构成要件 | 第17-19页 |
2.2.3 生态文明建设中行政问责制的类型 | 第19-20页 |
2.3 健全生态文明建设中行政问责制的理论依据 | 第20-22页 |
2.3.1 可持续发展理论 | 第20-21页 |
2.3.2 委托代理理论 | 第21页 |
2.3.3 责任政府理论 | 第21-22页 |
2.4 政府建设生态文明与行政问责的逻辑关系 | 第22-24页 |
2.4.1 行政问责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有力保障 | 第22-23页 |
2.4.2 建设生态文明是行政问责制的实践检验 | 第23-24页 |
第3章 行政问责制的运行现状之检视:生态文明建设的视角 | 第24-33页 |
3.1 生态文明建设中行政问责制发展历程 | 第24-25页 |
3.1.1 我国行政问责制的源起与发展 | 第24页 |
3.1.2 生态文明建设中行政问责制的发展 | 第24-25页 |
3.2 生态文明建设中行政问责制存在的问题 | 第25-29页 |
3.2.1 行政问责发生阶段的问题 | 第26-27页 |
3.2.2 行政问责执行阶段的问题 | 第27-28页 |
3.2.3 行政问责处理阶段的问题 | 第28-29页 |
3.3 生态文明建设中行政问责制存在问题的原因 | 第29-33页 |
3.3.1 行政问责意识淡薄 | 第29-30页 |
3.3.2 行政责任分配机制不明确 | 第30-31页 |
3.3.3 行政问责激励机制不到位 | 第31-32页 |
3.3.4 行政问责制度体系不完善 | 第32-33页 |
第4章 健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行政问责制的路径 | 第33-41页 |
4.1 生态文明建设中行政问责制的思路与原则 | 第33-34页 |
4.1.1 行政问责制的总体思路 | 第33页 |
4.1.2 行政问责制的基本原则 | 第33-34页 |
4.2 健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行政问责制度 | 第34-37页 |
4.2.1 明确问责主体,实现问责多元善治 | 第34-35页 |
4.2.2 确定问责对象,增强行政问责公平性 | 第35页 |
4.2.3 细化问责事由,提高行政问责公正性 | 第35-36页 |
4.2.4 明晰问责程序,增强行政问责自主性 | 第36页 |
4.2.5 完善追责形式,提高行政问责成效 | 第36-37页 |
4.3 构建生态文明建设中行政问责的良性法制环境 | 第37-38页 |
4.3.1 完善问责立法,促进行政问责刚性化 | 第37-38页 |
4.3.2 完善配套制度,增强行政问责灵活性 | 第38页 |
4.4 夯实生态文明建设中行政问责的道德基础 | 第38-39页 |
4.4.1 理顺政府生态责任,确立问责前瞻性 | 第39页 |
4.4.2 培养问责理念,提高民众问责热情 | 第39页 |
4.5 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中行政问责的人文关怀 | 第39-41页 |
4.5.1 引入问责听证制度,保障公众知情权 | 第40页 |
4.5.2 设置官员复出机制,保障被问责人合法权益 | 第40-41页 |
总结与展望 | 第41-4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2-45页 |
致谢 | 第45-46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4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