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8页 |
ABSTRACT | 第8-11页 |
符号对照表 | 第16-17页 |
缩略语对照表 | 第17-21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21-31页 |
1.1 合成孔径雷达的概况及发展趋势 | 第21-27页 |
1.1.1 机载SAR系统 | 第21-25页 |
1.1.2 星载SAR系统 | 第25-27页 |
1.2 本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27-28页 |
1.3 本文研究内容和安排 | 第28-31页 |
第二章 基于多通道方位相位编码的距离模糊抑制技术 | 第31-41页 |
2.1 引言 | 第31-32页 |
2.2 多通道星载SAR几何关系及信号模型 | 第32-33页 |
2.3 单通道方位相位编码技术抑制距离模糊 | 第33-35页 |
2.4 多通道星载SAR距离模糊抑制方法 | 第35-37页 |
2.4.1 多通道星载SAR实现距离模糊原理 | 第35页 |
2.4.2 多通道星载SAR距离模糊抑制方法 | 第35-37页 |
2.5 仿真实验 | 第37-39页 |
2.6 本章小结 | 第39-41页 |
第三章 机载斜视TOPS SAR成像算法 | 第41-69页 |
3.1 引言 | 第41-42页 |
3.2 斜视TOPS SAR成像几何与回波信号特性分析 | 第42-43页 |
3.2.1 斜视TOPS SAR成像几何 | 第42页 |
3.2.2 斜视TOPS SAR回波信号特性分析 | 第42-43页 |
3.3 基于方位谱分析和扩展距离徙动算法的子孔径成像方法 | 第43-52页 |
3.3.1 距离徙动校正和距离脉压 | 第44-46页 |
3.3.2 子孔径数据拼接获取全孔径无模糊方位频谱 | 第46-47页 |
3.3.3 方位聚焦 | 第47-49页 |
3.3.4 子测绘带图像拼接 | 第49-50页 |
3.3.5 成像算法流程 | 第50页 |
3.3.6 仿真实验及实测数据处理 | 第50-52页 |
3.4 基于方位谱分析和扩展距离徙动算法的全孔径成像方法 | 第52-59页 |
3.4.1 方位预处理 | 第53-56页 |
3.4.2 距离徙动校正 | 第56页 |
3.4.3 方位脉压 | 第56-57页 |
3.4.4 成像算法流程 | 第57页 |
3.4.5 仿真实验及实测数据处理 | 第57-59页 |
3.5 基于方位频域非线性频调变标(FNCS)的成像方法 | 第59-67页 |
3.5.1 走动校正后的斜视TOPS SAR几何关系 | 第59-60页 |
3.5.2 走动校正后多普勒特性分析 | 第60-61页 |
3.5.3 方位预处理 | 第61页 |
3.5.4 距离脉压及距离徙动校正 | 第61-63页 |
3.5.5 方位聚焦 | 第63-65页 |
3.5.6 成像算法流程 | 第65页 |
3.5.7 仿真实验及实测数据处理 | 第65-67页 |
3.6 本章小结 | 第67-69页 |
第四章 机载远距离宽幅高分辨SAR成像算法 | 第69-89页 |
4.1 引言 | 第69-70页 |
4.2 远距离宽幅高分辨SAR成像算法基本原理 | 第70-72页 |
4.3 远距离宽幅高分辨SAR成像算法 | 第72-79页 |
4.3.1 存在运动误差时机载SAR子孔径成像 | 第72-77页 |
4.3.2 估计参数 | 第77-78页 |
4.3.3 距离向分段 | 第78页 |
4.3.4 机载宽幅高分辨SAR成像算法流程 | 第78-79页 |
4.3.5 算法的适应性 | 第79页 |
4.4 仿真实验及实测数据处理 | 第79-88页 |
4.4.1 仿真实验 | 第79-83页 |
4.4.2 实测数据处理 | 第83-88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88-89页 |
第五章 地球同步轨道SAR特性及成像算法 | 第89-113页 |
5.1 引言 | 第89-90页 |
5.2 地球同步轨道SAR星地几何模型及回波信号模型 | 第90-96页 |
5.2.1 建立逼真星地几何模型 | 第90-95页 |
5.2.2 地球同步轨道SAR回波信号模型 | 第95-96页 |
5.3 地球同步轨道SAR特性分析 | 第96-107页 |
5.3.1 星下点轨迹及波束覆盖 | 第96-99页 |
5.3.2 合成孔径时间及多普勒特性 | 第99-104页 |
5.3.3 分辨率分析 | 第104-107页 |
5.4 地球同步轨道SAR成像算法 | 第107-112页 |
5.4.1 时域算法—后向投影算法 | 第107-108页 |
5.4.2 频域算法—SVD成像方法 | 第108-112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112-113页 |
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113-117页 |
6.1 全文总结 | 第113-115页 |
6.2 工作展望 | 第115-11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17-129页 |
致谢 | 第129-131页 |
作者简介 | 第131-13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