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政治、法律论文--中国政治论文--思想政治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论文--国际主义教育、爱国主义教育论文

当代中国爱国主义教育审视

摘要第3-4页
Abstract第4-5页
第一章 绪论第10-21页
    一、问题的提出第10页
    二、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-18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国内研究现状第11-15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国外研究现状第15-18页
    三、研究思路、方法、难点和创新点第18-21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研究思路第18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研究方法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研究难点第19页
        (四)研究的创新点第19-21页
第二章 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和必要性第21-37页
    一、对爱国主义教育内涵的认识第21-27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爱国主义的论述浅析第21-23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关于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相关观点的评述第23-26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对爱国主义教育内涵的新理解第26-27页
    二、深化对爱国主义教育必要性的认识第27-30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激发国民的爱国热情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规范国民的道德行为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强化国民的政治意识第29页
        (四)提升国民的精神境界第29-30页
    三、对当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再认识第30-37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爱国主义教育的理念需要进一步更新第30-32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应注重爱国主义教育的目标定位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应更注重路径探索第33-35页
        (四)爱国主义教育应具有新颖的教育形式第35-37页
第三章 当代中国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问题及成因第37-44页
    一、当今社会条件下爱国主义教育受到的影响和挑战第37-39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市场经济的消极影响导致部分国民的社会责任感弱化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社会信息化程度提高导致部分国民主导政治意识淡漠第38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经济全球化导致部分国民对本国的认同程度下降第38-39页
    二、当代中国爱国主义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第39-41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“理念高度”的偏离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“理论厚度”的欠佳第40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“基础宽度”的不够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(四)“实践深度”的浅薄第41页
    三、当代中国爱国主义教育问题存在的成因第41-44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偏重经济发展导致的道德建设滞后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冲击第42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长期和平环境的双重影响第42-44页
第四章 当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多维审视和着力点第44-66页
    一、当前特殊国际环境对爱国主义教育的时代要求第44-49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要注重民族精神的培育和弘扬第44-45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应注重培育公民责任感教育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需加强忧患意识教育第46-47页
        (四)要重视民族传统的继承和发展第47-48页
        (五)要强化爱国和做人的融合教育第48-49页
    二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条件下爱国主义教育的时代视角第49-56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中国经济发展取得的成就教育第49-51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教育第51-55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中国经济发展映射的时代教育第55-56页
    三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制度下爱国主义教育的时代内容第56-60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具有优越性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教育第56-58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逐步健全的协商民主制度教育第58-59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要坚持和完善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教育第59-60页
    四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背景下爱国主义教育的领域第60-66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要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教育第61-62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要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教育第62-63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要注重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和国家形象教育第63-66页
第五章 当代中国爱国主义教育的路径审视第66-81页
    一、爱国主义教育的路径要求第66-69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走中国道路,激发爱国热情第66-67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爱国行为第67-68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通过创新教育方式,深化教育内容第68-69页
    二、爱国主义教育的方法选择第69-74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比较教育第69-70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坚持灌输与疏导相结合第70-71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注意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第71-72页
        (四)努力实现情感教育与理性教育相结合第72页
        (五)尝试传统手段与现代手段相结合第72-74页
        (六)推进学校、家庭和社会教育相结合第74页
    三、爱国主义教育的机制探索第74-81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健全爱国主义教育的领导保障机制第75-76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人才队伍建设第76-77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加大爱国主义教育的投入保障机制第77-78页
        (四)强化爱国主义教育的动力推进机制第78-79页
        (五)建立爱国主义教育的考核评估机制第79-81页
第六章 结论第81-83页
参考文献第83-89页
后记第89-91页
个人简历、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第91页

论文共91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基于拓扑优化的热障陶瓷涂层活塞优化设计研究
下一篇:建国初期党的艰苦奋斗教育研究(1949-1956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