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章 绪论 | 第9-18页 |
1.1 岩质边坡稳定性研究的意义与目的 | 第9-11页 |
1.2 岩质边坡稳定性研究概述 | 第11-17页 |
1.3 本文的研究内容 | 第17-18页 |
第二章 岩质边坡失稳机理研究 | 第18-25页 |
2.1 滑坡、崩塌的定义与基本概念 | 第18-19页 |
2.2 岩质边坡稳定性的分类 | 第19-20页 |
2.3 岩质边坡失稳的动力源 | 第20页 |
2.4 岩质边坡失稳破坏因素 | 第20-23页 |
2.4.1 自然因素 | 第21-22页 |
2.4.2 人为因素 | 第22-23页 |
2.5 边坡雨季水荷载现行的估算方法 | 第23-24页 |
2.6 小结 | 第24-25页 |
第三章 岩质边坡稳定分析方法 | 第25-44页 |
3.1 刚体极限平衡法 | 第25-28页 |
3.1.1 岩质边坡Sarma法 | 第25-28页 |
3.2 有限单元法 | 第28-31页 |
3.3 离散单元法(DEM法) | 第31-35页 |
3.3.1 概述 | 第31-32页 |
3.3.2 数值模型 | 第32-34页 |
3.3.3 稳定判据与安全系数 | 第34-35页 |
3.4 DDA方法 | 第35-40页 |
3.4.1 概述 | 第35-37页 |
3.4.2 DDA法块体位移及变形求解 | 第37-40页 |
3.5 人工神经网络分析法 | 第40-43页 |
3.5.1 概述 | 第40-41页 |
3.5.2 人工神经网络分析步骤 | 第41-43页 |
3.6 小结 | 第43-44页 |
第四章 影响岩质边坡稳定性的基本因素研究 | 第44-55页 |
4.1 岩体结构因素的影响 | 第44-45页 |
4.2 地应力因素的影响 | 第45-47页 |
4.3 爆破动力因素的影响 | 第47-48页 |
4.4 水的因素的影响 | 第48-50页 |
4.5 边坡高度及坡角的影响 | 第50-52页 |
4.6 其它因素的影响 | 第52-54页 |
4.7 小结 | 第54-55页 |
第五章 岩质边坡稳定性模糊分析研究 | 第55-78页 |
5.1 基本理论 | 第55-58页 |
5.2 岩质边坡稳定性的分类及作用因素的选取 | 第58-60页 |
5.3 隶属函数的构造 | 第60-71页 |
5.3.1 定量作用因素隶属函数构造 | 第60-70页 |
5.3.2 定性作用因素隶属函数构造 | 第70-71页 |
5.4 边坡稳定性综合评价 | 第71-72页 |
5.5 工程实例分析 | 第72-78页 |
5.5.1 工程实例一 | 第72-75页 |
5.5.2 工程实例二:耒水小东江电站左岸滑坡体稳定性评价 | 第75-78页 |
第六章 耒水小东江电站左岸滑坡治理研究 | 第78-99页 |
6.1 工程基本概况 | 第78页 |
6.2 滑坡体基本工程地质条件、性状及规模 | 第78-79页 |
6.3 滑坡体结构特性与成因分析 | 第79-80页 |
6.4 边坡稳定分析与计算 | 第80-83页 |
6.5 滑坡涌浪预测 | 第83-87页 |
6.5.1 分析方法 | 第83-86页 |
6.5.2 计算 | 第86-87页 |
6.6 滑坡治理方案 | 第87-98页 |
6.6.1 滑坡治理方案设计程序 | 第87页 |
6.6.2 滑坡治理方案比选及优化 | 第87-88页 |
6.6.3 格构式加固体系的应用研究 | 第88-91页 |
6.6.4 排水系统建设 | 第91-93页 |
6.6.5 滑坡治理工程监测系统建设 | 第93-98页 |
6.6 小结 | 第98-99页 |
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99-101页 |
7.1 结论 | 第99-100页 |
7.2 展望 | 第100-101页 |
附录 | 第101-10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5-112页 |
作者发表(近期待发表)的部分论文 | 第112-113页 |
致谢 | 第11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