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2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绪论 | 第8-14页 |
研究缘起 | 第8页 |
研究意义 | 第8-9页 |
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9-12页 |
主要研究方法 | 第12页 |
社会救助的概念界定 | 第12-14页 |
第1章 社会救助的主要对象分析 | 第14-22页 |
1.1 社会救助的主要对象及成因分析 | 第14-18页 |
1.1.1 社会救助主要对象的构成 | 第14-16页 |
1.1.2 社会救助对象的成因分析 | 第16-18页 |
1.2 社会救助的重要性 | 第18-22页 |
1.2.1 社会救助是巩固新生政权、维护社会秩序稳定的重要手段 | 第19-20页 |
1.2.2 社会救助是促进新中国经济恢复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| 第20-22页 |
第2章 中国共产党的社会救助工作 | 第22-32页 |
2.1 中国共产党社会救助工作的原则 | 第22-26页 |
2.1.1 政府主导、多元救助 | 第22-23页 |
2.1.2 根本救助与临时救助相结合 | 第23-24页 |
2.1.3 合理适度 | 第24-25页 |
2.1.4 区别对待 | 第25-26页 |
2.2 中国共产党开展社会救助工作的主要措施 | 第26-32页 |
2.2.1 紧急救助 | 第26-27页 |
2.2.2 生产自救 | 第27-28页 |
2.2.3 群众互助救济 | 第28-30页 |
2.2.4 以工代赈 | 第30页 |
2.2.5 转业训练 | 第30-32页 |
第3章 中国共产党社会救助工作的现实启示 | 第32-46页 |
3.1 中国共产党社会救助工作的经验与不足 | 第32-38页 |
3.1.1 中国共产党社会救助工作的经验 | 第32-34页 |
3.1.2 中国共产党社会救助工作的不足之处 | 第34-38页 |
3.2 中国共产党社会救助工作的当代启示 | 第38-46页 |
3.2.1 大力发展生产力,为社会救助打下良好经济基础 | 第38-39页 |
3.2.2 充分发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 | 第39-41页 |
3.2.3 努力提高社会救助对象的生产和就业能力 | 第41页 |
3.2.4 坚持政府引导,充分发挥民间救助组织的力量 | 第41-42页 |
3.2.5 加强法制建设,为社会救助提供健全的法制保障 | 第42-44页 |
3.2.6 重视农村地区的社会救助,逐步实现城乡社会救助一体化 | 第44-46页 |
结语 | 第46-4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7-50页 |
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| 第50-51页 |
致谢 | 第51-5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