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6-9页 |
Abstract | 第9-11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2-31页 |
1.1 环境微生物及其危害 | 第12-13页 |
1.2 金黄色葡萄球菌 | 第13-16页 |
1.2.1 特性及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 | 第13-14页 |
1.2.2 检测及分析方法 | 第14-16页 |
1.3 环介导等温扩增检测技术 | 第16-21页 |
1.3.1 原理 | 第17-19页 |
1.3.2 结果检测方法 | 第19-20页 |
1.3.3 在环境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 | 第20-21页 |
1.4 免疫荧光检测技术 | 第21-23页 |
1.4.1 概念及原理 | 第21-22页 |
1.4.2 染色方法 | 第22-23页 |
1.4.3 在环境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 | 第23页 |
1.5 微流控技术 | 第23-27页 |
1.5.1 微流控技术的概念及特点 | 第24页 |
1.5.2 微流控芯片的材料及制作方法 | 第24-25页 |
1.5.3 微流控体系的驱动与控制 | 第25-26页 |
1.5.4 利用微流控平台检测环境微生物的优势 | 第26-27页 |
1.6 基于微流控的LAMP及免疫金黄色葡萄球菌检测体系的研究进展 | 第27-31页 |
1.6.1 基于微流控的LAMP金黄色葡萄球菌检测体系的优势及研究进展 | 第27-29页 |
1.6.2 基于微流控的免疫金黄色葡萄球菌检测体系的优势及研究进展 | 第29-31页 |
第二章 芯片外金黄色葡萄球菌LAMP检测体系的建立 | 第31-40页 |
2.1 研究背景 | 第31-32页 |
2.2 实验部分 | 第32-33页 |
2.2.1 实验仪器与试剂 | 第32页 |
2.2.2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培养 | 第32-33页 |
2.2.3 反应体系的建立 | 第33页 |
2.3 结果与讨论 | 第33-39页 |
2.3.1 结果显示方法的选择 | 第33页 |
2.3.2 目的基因的选择及引物的设计与筛选 | 第33-36页 |
2.3.3 特异性检测 | 第36-39页 |
2.4 小结与展望 | 第39-40页 |
第三章 基于微流控的金黄色葡萄球菌LAMP检测体系的建立及样本检测 | 第40-62页 |
3.1 研究背景 | 第40-42页 |
3.1.1 微流控—LAMP检测平台的研究现状及待解决问题 | 第40-42页 |
3.1.2 环境中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临床样本的污染 | 第42页 |
3.2 实验部分 | 第42-45页 |
3.2.1 实验仪器与试剂 | 第42-44页 |
3.2.2 微流控芯片的制作 | 第44-45页 |
3.3 结果与讨论 | 第45-60页 |
3.3.1 加热系统以及检测方式 | 第45-46页 |
3.3.2 微流控芯片的构造 | 第46-53页 |
3.3.3 检测极限以及检测时间 | 第53-54页 |
3.3.4 裂解条件优化 | 第54-56页 |
3.3.5 污染临床样本的检测 | 第56-60页 |
3.4 小结与展望 | 第60-62页 |
第四章 金黄色葡萄球菌微流控—LAMP检测体系的优化以及农业废水的检测 | 第62-72页 |
4.1 研究背景 | 第62-63页 |
4.1.1 农业废水及其对环境及人类健康的危害 | 第62页 |
4.1.2 农业废水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对环境、人类健康的危害及其检测方法 | 第62-63页 |
4.2 实验部分 | 第63-65页 |
4.2.1 仪器与试剂 | 第63-64页 |
4.2.2 微流控芯片的制作 | 第64-65页 |
4.3 实验结果及讨论 | 第65-70页 |
4.3.1 微流控芯片的制作 | 第65-67页 |
4.3.2 反应单元的优化 | 第67页 |
4.3.3 芯片高通量的优化 | 第67-68页 |
4.3.4 检测限以及检测时间 | 第68页 |
4.3.5 样本的检测 | 第68-70页 |
4.4 小结与展望 | 第70-72页 |
第五章 金黄色葡萄球菌微流控—免疫检测体系的建立以及养殖业废水样本的检测 | 第72-83页 |
5.1 研究背景 | 第72页 |
5.1.1 农业废水及其对环境及人类健康的危害 | 第72页 |
5.1.2 养殖业废水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对环境、人类健康的危害及其检测方法 | 第72页 |
5.2 实验部分 | 第72-75页 |
5.2.1 实验仪器与试剂 | 第73页 |
5.2.2 微流控芯片的制作 | 第73-75页 |
5.2.3 微球处理 | 第75页 |
5.3 结果与讨论 | 第75-81页 |
5.3.1 检测原理 | 第75-76页 |
5.3.2 芯片设计与制作 | 第76-77页 |
5.3.3 芯片操作流程 | 第77-78页 |
5.3.4 检测限与荧光强度 | 第78页 |
5.3.5 微流控-免疫金黄色葡萄球菌检测系统的建立 | 第78-79页 |
5.3.6 微流控-免疫体系特异性检测 | 第79-80页 |
5.3.7 养殖场废水试剂样本的检测 | 第80-81页 |
5.4 小结与展望 | 第81-83页 |
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83-85页 |
6.1 结论 | 第83-84页 |
6.2 展望 | 第84-8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5-94页 |
致谢 | 第94-9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