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绪论 | 第11-17页 |
0.1 选题背景 | 第11-12页 |
0.2 选题意义 | 第12-13页 |
0.2.1 理论意义 | 第12页 |
0.2.2 现实意义 | 第12-13页 |
0.3 研究现状 | 第13-15页 |
0.3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3-14页 |
0.3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4-15页 |
0.4 研究思路和方法 | 第15-16页 |
0.4.1 研究思路 | 第15页 |
0.4.2 研究方法 | 第15-16页 |
0.5 本文创新与不足之处 | 第16-17页 |
1 基本概念及理论内涵 | 第17-24页 |
1.1 相关概念界定 | 第17-18页 |
1.1.1 生活垃圾 | 第17页 |
1.1.2 垃圾治理 | 第17-18页 |
1.1.3 城市生活垃圾治理 | 第18页 |
1.2“网络化治理”理论的内涵 | 第18-24页 |
1.2.1 网络设计 | 第19-20页 |
1.2.2 连接的纽带 | 第20-21页 |
1.2.3 网络责任框架 | 第21-23页 |
1.2.4 网络集成者的能力建设 | 第23-24页 |
2 襄阳市城市生活垃圾治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| 第24-32页 |
2.1 襄阳市城市生活垃圾治理现状 | 第24-28页 |
2.2 襄阳市城市生活垃圾治理存在问题 | 第28-32页 |
2.2.1 社会组织在共同治理过程中缺乏话语权 | 第28-29页 |
2.2.2 各环节缺乏沟通“各自为政” | 第29-30页 |
2.2.3 责任划分模糊产生推诿扯皮现象 | 第30-31页 |
2.2.4 政府管理人员专业水平较低 | 第31-32页 |
3 襄阳市城市生活垃圾治理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| 第32-36页 |
3.1 网络化治理框架设计不完善 | 第32-33页 |
3.2 连接的纽带运行不畅通 | 第33页 |
3.3 网络责任机制不健全 | 第33-34页 |
3.4 治理型公共雇员缺乏 | 第34-36页 |
4 襄阳市城市生活垃圾治理的对策 | 第36-44页 |
4.1 重构城市生活垃圾网络治理新框架 | 第36-38页 |
4.1.1 明确城市生活垃圾治理的最终目标 | 第36-37页 |
4.1.2 选择正确的合作伙伴 | 第37页 |
4.1.3 定位政府集成商网络治理模型 | 第37-38页 |
4.2 激活城市生活垃圾治理的网络化运行 | 第38-40页 |
4.2.1 搭建高科技的信息共享平台 | 第38页 |
4.2.2 培养高水平的协调应变能力 | 第38-39页 |
4.2.3“求同存异”建立深度信任关系 | 第39-40页 |
4.3 构建责任意识强的城市生活垃圾网络治理结构 | 第40-41页 |
4.3.1 增强责任意识和社会使命感 | 第40页 |
4.3.2 建立激励和风险公担的责任机制 | 第40-41页 |
4.3.3 完善责任网络绩效测评体系 | 第41页 |
4.4 培养和引进治理型公共雇员 | 第41-44页 |
4.4.1 完成现有雇员由“划桨者”向“掌舵者”转变 | 第42页 |
4.4.2 特别引进专业技术型人才 | 第42-43页 |
4.4.3 通过培训提高政府管理网络能力 | 第43-44页 |
结束语 | 第44-4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5-48页 |
附录 | 第48-49页 |
致谢 | 第49-5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