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页 |
绪论 | 第6-9页 |
一、先秦美学的“观于妙”特征 | 第9-18页 |
(一) 老庄哲学“妙”的范畴为中国美学奠基 | 第9-13页 |
(二) 先秦美学的最高标准是“善” | 第13-18页 |
二、“观于徼”是古希腊美学的思维特征 | 第18-24页 |
(一) “观于徼”是古希腊美学的思维起点 | 第18-19页 |
(二) “观徼”在于求真 | 第19-24页 |
三、““观妙”与“观徼”:两种不同的认识结构 | 第24-39页 |
(一) 语言之差异产生了两种不同的论辩体系 | 第24-28页 |
1、古希腊语言文字和汉语言文字特征简述 | 第24-25页 |
2、古希腊语思维的抽象、逻辑性 | 第25-27页 |
3、汉语言思维的涵盖性 | 第27-28页 |
(二) 文化之差异产生了两种不同的美学标准 | 第28-32页 |
1、先秦中国与古希腊自然社会背景比较 | 第28-29页 |
2、先秦中国与古希腊艺术形态之比较 | 第29-31页 |
3、先秦与古希腊美学观念之比较 | 第31-32页 |
(三) 逻辑之差异产生了两种不同的认知结构 | 第32-39页 |
1、逻辑属性上,“观妙”在于具体合一、“观傲”在于名实合一 | 第33-35页 |
2、逻辑形式上,“观妙”是是具体判断、“观徼”是逻辑判断 | 第35-36页 |
3、逻辑结构上,“观妙”是本体的整合,“观徼”是本体的分析 | 第36-3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9-40页 |
致谢 | 第40-4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