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文化、科学、教育、体育论文--世界各国文化与文化事业论文--中国论文--地方文化与文化事业论文

基于SEM分析的旅游民族村寨文化变迁及保护研究--贵州省西江千户苗寨的个案研究

摘要第3-5页
Abstract第5-6页
第一章 绪论第12-21页
    一、研究背景第12页
    二、研究目的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 学术目的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 现实目的第13页
    三、研究方法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 文献综述法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 实地访谈法第14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 问卷调查法第14页
        (四) 头脑风暴法第14页
        (五) 数理统计法第14页
    四、研究内容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 旅游影响下的文化变迁因素研究第14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 旅游影响下民族村寨文化因子关系模型研究第14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 旅游场域内民族村寨文化的保护机制研究第14-15页
    五、文献综述第15-20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 相关概念的研究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 民族旅游第1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 民族文化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 民族文化变迁第16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 旅游民族地区文化变迁的研究第16-1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 旅游对民族文化的影响研究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 旅游民族文化变迁重构模式研究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 旅游民族文化变迁因子研究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 旅游民族文化保护机制研究第19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 关于西江千户苗寨文化变迁研究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 文化变迁研究情况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 文化保护研究情况第20页
    六、创新点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 内容上的创新第20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 方法上的创新第20-21页
第二章 理论基础第21-25页
    一、场域理论第21页
    二、文化变迁理论第21-22页
    三、“前台、后台”理论第22页
    四、结构方程模型理论第22-25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 结构方程的简介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 结构方程模型的适配判别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 结构方程与民族村寨文化第24-25页
第三章 旅游民族村寨文化变迁路径模型构建第25-40页
    一、研究思路第25页
    二、指标分析第25-31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 筛选原则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 科学性第2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 简明性原则第2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 通用性原则第2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 易操作性原则第2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 定量定性相结合第26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 指标选择第26-3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 物质文化维度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 精神文化维度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 制度文化维度第2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 行为文化维度第29-31页
    三、指标的筛选第31-38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 初始问卷设计与发放第3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 初始问卷设计第3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 初始问卷发放第31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 初始问卷数据分析第31-3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 样本信度、效度分析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 探索性因子分析第32-38页
    四、旅游民族村寨文化变迁的研究假设第38-40页
第四章 旅游民族村寨文化变迁路径的实证研究第40-55页
    一、选取案例点情况第40-41页
    二、问卷分析第41-43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 发放问卷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 数据分析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 样本的描述性分析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 信度、效度分析第43页
    三、结构方程模型建立第43-48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 初始模型建立第44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 模型拟合与评价第44-4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 拟合度检验第44-4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 参数估计值分析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 模型修正第46-48页
    四、模型结果分析第48-55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 效应解释第48-4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 直接效应第4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 间接效应第4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 总效应第48-49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 实证结果分析第49-5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 前台有形、无形展演文化对后台生计有着显著正向影响第49-5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 前台有形展演、后台生计对社会行为有着显著正向影响第50-5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 前台无形展演、社会行为对后台惯习有着显著正向影响第5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 前台有形展演、后台生计、后台惯习对社区归属有着显著正向影响第52-55页
第五章 旅游民族村寨文化保护机制的研究第55-69页
    一、千户苗寨文化保护现状第55-58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 “挂牌”保护第55-56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 “圈地”保护第56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 “包装”保护第56页
        (四) 博物馆保护第56-57页
        (五) 传统村规文化的半保留第57-58页
    二、旅游民族村寨的保护主体第58-61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 核心层第59-6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 政府部门第5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 当地社区人员第59-6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 旅游企业公司第6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 旅游者第60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 支柱层第60-6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 旅游研究学者专家第6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 大众媒体第60-61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 辅助层第6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 非政府组织机构第6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 普通志愿者团队第61页
    三、构建旅游民族村寨的保护机制第61-66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 融合三种机制,全面提升前台展演类文化保护第61-6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 决策机制第6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 协调机制第62-6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 技术机制第63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 建立有效机制,促进后台生计文化多元优化发展第63-6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 调控机制第6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 参与机制第64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 建立有力机制,规范社会行为文化第64-6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 法律机制第64-6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 奖惩机制第65页
        (四) 建立上下并进观念机制,加强保护后台惯习文化第65页
        (五) 推进各类保护机制建设,培育居民社区归属感第65-66页
    四、千户苗寨文化保护的具体措施建议第66-69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 对前台展演类文化保护建议第66-67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 对后台生计文化保护建议第67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 对社会行为保护建议第67页
        (四) 对后台惯习文化保护建议第67-68页
        (五) 对社区归属感文化保护建议第68-69页
第六章 结论与不足第69-70页
    一、研究结论第69页
    二、研究不足第69-70页
参考文献第70-74页
附录第74-75页
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第75-76页
致谢第76-77页

论文共77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金融支持策略研究--以唐山市为例
下一篇:J石油公司W油库建设项目范围管理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