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0-19页 |
1.1 研究目的与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分析 | 第11-16页 |
1.2.1 杂散电流发展研究历史 | 第11-12页 |
1.2.2 杂散电流理论研究 | 第12-13页 |
1.2.3 杂散电流腐蚀的实验研究 | 第13-16页 |
1.3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| 第16-17页 |
1.3.1 杂散电流的实验室模拟方法 | 第16-17页 |
1.3.2 杂散电流与氯离子共同作用 | 第17页 |
1.3.3 交流杂散电流的腐蚀机理 | 第17页 |
1.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7-19页 |
第2章 地铁杂散电流的实验室模拟 | 第19-29页 |
2.1 前言 | 第19页 |
2.2 地铁杂散电流的产生原理 | 第19-22页 |
2.3 地铁隧道的现场检测 | 第22-25页 |
2.3.1 现场检测方案设计 | 第22-23页 |
2.3.2 钢筋极化电位的时域分析 | 第23-24页 |
2.3.3 钢筋极化电位的频域分析 | 第24-25页 |
2.4 实验室模拟杂散电流电源系统的设计及稳定性和可靠性分析 | 第25-27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27-29页 |
第3章 利用直流电流模拟杂散电流的有效性研究 | 第29-59页 |
3.1 前言 | 第29页 |
3.2 杂散电流腐蚀实验 | 第29-39页 |
3.2.1 实验方案设计 | 第29-31页 |
3.2.2 实验准备 | 第31-35页 |
3.2.3 实验装置与开展 | 第35-39页 |
3.2.4 试件命名 | 第39页 |
3.3 腐蚀评价及测试方法 | 第39-42页 |
3.3.1 钢筋的锈蚀量 | 第39-40页 |
3.3.2 Micro-XCT | 第40-41页 |
3.3.3 电解液的制备 | 第41-42页 |
3.3.4 半电池电位法 | 第42页 |
3.4 实验结果及分析 | 第42-58页 |
3.4.1 裸露金属电极试件 | 第42-50页 |
3.4.2 钢筋砂浆电极试件 | 第50-56页 |
3.4.3 电化学当量 | 第56-58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58-59页 |
第4章 杂散电流对砂浆中钢筋的腐蚀特性研究 | 第59-84页 |
4.1 前言 | 第59页 |
4.2 杂散电流腐蚀实验 | 第59-63页 |
4.2.1 实验设计思路 | 第59页 |
4.2.2 实验准备 | 第59-62页 |
4.2.3 实验装置与开展 | 第62-63页 |
4.2.4 试件命名 | 第63页 |
4.3 实验测试方法 | 第63-67页 |
4.3.1 线性极化测试(LPR) | 第63-65页 |
4.3.2 界面酸化和氯离子测试 | 第65页 |
4.3.3 半电池电位法 | 第65-66页 |
4.3.4 SEM(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) 和EDS(EnergyDispersive X—ray Analysis) | 第66页 |
4.3.5 XRD( X-ray diffraction )X射线衍射 | 第66-67页 |
4.4 实验结果与讨论 | 第67-78页 |
4.4.1 实验现象 | 第67-69页 |
4.4.2 界面酸化及氯离子分布 | 第69-70页 |
4.4.3 钢筋锈蚀时变特征 | 第70-74页 |
4.4.4 微观检测及分析 | 第74-78页 |
4.5 杂散腐蚀机理分析 | 第78-82页 |
4.5.1 金属钝化的阳极极化曲线 | 第78-80页 |
4.5.2 杂散电流单独作用 | 第80-81页 |
4.5.3 杂散电流与氯离子共同作用 | 第81页 |
4.5.4 杂散腐蚀的电极反应 | 第81-82页 |
4.6 本章小结 | 第82-84页 |
第5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84-86页 |
5.1 总结 | 第84-85页 |
5.2 展望 | 第85-8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6-89页 |
致谢 | 第89-90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| 第9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