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中文摘要 | 第5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页 |
| 英文缩略表(Abbreviation) | 第8-9页 |
| 第一部分 综述 | 第9-31页 |
| 综述一 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中医辨证分型及临床特点分析 | 第9-19页 |
| 1 相关病名沿革 | 第9-10页 |
| 2 病因病机研究 | 第10-12页 |
| 2.1 秦汉时期 | 第10页 |
| 2.2 晋隋唐时期 | 第10页 |
| 2.3 宋金元时期 | 第10-11页 |
| 2.4 明清时期 | 第11-12页 |
| 3 急性心肌梗死中医辨证分型研究概况 | 第12-15页 |
| 4 治则治法研究 | 第15-16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16-19页 |
| 综述二:现代医学对急性心肌梗死的研究进展 | 第19-31页 |
| 1 流行病学调查 | 第19页 |
| 2 病理生理 | 第19页 |
| 3 临床表现 | 第19页 |
| 4 血清心肌损伤标志物 | 第19-20页 |
| 5 影像学检查 | 第20-21页 |
| 5.1 冠脉CTA | 第20页 |
| 5.2 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 | 第20-21页 |
| 6 相关治疗研究 | 第21-22页 |
| 6.1 一般治疗 | 第21页 |
| 6.2 血管内溶栓治疗 | 第21页 |
| 6.3 介入治疗的研究进展 | 第21-22页 |
| 7 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特点的研究进展 | 第22-26页 |
| 7.1 青年人AMI的危险因素 | 第22-24页 |
| 7.2 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表现的特点 | 第24页 |
| 7.3 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冠脉病变及造影结果的特点 | 第24-26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26-31页 |
|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| 第31-46页 |
| 前言 | 第31-32页 |
| 临床资料 | 第32-36页 |
| 1 研究对象 | 第32页 |
| 2 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 | 第32-33页 |
| 2.1 西医诊断标准 | 第32页 |
| 2.2 中医诊断标准 | 第32-33页 |
| 3 入选标准 | 第33-34页 |
| 4 排除标准 | 第34页 |
| 5 研究方法 | 第34-36页 |
| 5.1 收集资料 | 第34页 |
| 5.2 判定标准 | 第34-35页 |
| 5.3 统计方法 | 第35-36页 |
| 研究结果 | 第36-41页 |
| 1 性别比例 | 第36页 |
| 2 危险因素 | 第36页 |
| 3 临床表现 | 第36页 |
| 4 killip分级 | 第36-37页 |
| 5 并发症 | 第37页 |
| 6 实验室检查 | 第37页 |
| 7 冠脉造影检查 | 第37-38页 |
| 8 中医胸部疼痛类型 | 第38页 |
| 9 胸痛伴随症状 | 第38页 |
| 10 舌质 | 第38-39页 |
| 11 舌苔 | 第39页 |
| 12 中医辨证分型 | 第39-41页 |
| 讨论 | 第41-45页 |
| 1 危险因素 | 第41-42页 |
| 2 临床特点 | 第42-43页 |
| 3 中医证候及辨证分型 | 第43-45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45-46页 |
| 结论 | 第46页 |
| 不足和展望 | 第46-47页 |
| 急性心梗患者信息表 | 第47-48页 |
| 致谢 | 第48-49页 |
| 个人简历 | 第4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