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经济论文--交通运输经济论文--旅游经济论文--中国旅游事业论文--地方旅游事业论文

强生态区绿色旅游时空均衡发展研究

摘要第4-5页
Abstract第5-6页
1 引言第13-24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3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研究背景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研究意义第14-16页
    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第16-21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国内绿色旅游研究现状第16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国外绿色旅游研究现状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国内外绿色旅游研究述评第21页
    1.3 研究内容、方法及技术路线第21-24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技术路线第22-24页
2 研究的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第24-32页
    2.1 相关概念第24-29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绿色旅游第24-26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强生态区第26-28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复合生态系统第28-29页
    2.2 理论基础第29-3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绿色发展理论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空间均衡理论第30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环境科学理论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自组织系统理论第31-32页
3 国内外绿色旅游发展经验借鉴与启示第32-38页
    3.1 国内典型案例剖析第32-34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陕西礼泉县袁家村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浙江安吉县第33-34页
    3.2 国外典型案例剖析第34-3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落基山脉班芙小镇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阿尔卑斯山脉夏莫尼小镇第35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日本里山第35-37页
    3.3 对强生态区绿色旅游发展的启示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国家公园体制维护生态环境第37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旅游基础设施提高旅游体验第37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当地社区生态保护的高度觉悟第37-38页
4 强生态区绿色旅游发展时间均衡演化分析第38-57页
    4.1 强生态区绿色旅游发展现状第38-40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强生态区绿色旅游发展阻碍因素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强生态区绿色旅游发展基础条件第39-40页
    4.2 强生态区绿色旅游均衡发展目标第40-43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旅游-社会子系统的协调性发展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旅游-生态子系统的协调性发展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旅游-经济子系统的协调性发展第42-43页
    4.3 2006-2015年强生态区绿色旅游发展时间均衡测度第43-48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绿色旅游时间均衡发展水平测度因子解释与选取原则第43-45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绿色旅游时间均衡演化测度方法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绿色旅游时间均衡演化测度过程第46-48页
    4.4 2006-2015年强生态区绿色旅游时间均衡发展演化分析第48-57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强生态区绿色旅游时间均衡发展单项演化结果第48-54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强生态区绿色旅游时间均衡发展综合演化结果第54-57页
5 强生态区绿色旅游发展空间均衡对比分析第57-64页
    5.1 空间均衡模型内涵第57-58页
    5.2 旅游空间均衡发展综合模型建构第58-59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旅游空间均衡发展综合模型第58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指标选取与解释、指标处理与权数确定第58-59页
    5.3 强生态区绿色旅游空间均衡水平分析结果第59-64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县域内绿色旅游发展均衡水平分析第59-60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市域内绿色旅游发展均衡水平分析第60-63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市域间绿色旅游发展均衡状态分析第63-64页
6 强生态区绿色旅游发展时空均衡对策与建议第64-68页
    6.1 保护生态系统,维持生态荒野性第64页
    6.2 改善人-地关系,实现人-地和谐第64-65页
    6.3 采用智慧科技,助力区域智慧建设第65页
    6.4 打造绿色目的地,实现“无烟产业”第65-66页
    6.5 促进区域联动,打造绿色均衡大格局第66页
    6.6 结合科学与艺术,建造绿色栖居地第66-68页
7 结论与展望第68-71页
    7.1 主要研究结论第68-69页
    7.2 主要创新点与不足第69-70页
        7.2.1 主要创新点第69页
        7.2.2 研究不足第69-70页
    7.3 研究展望第70-71页
参考文献第71-74页
附录A第74-82页
个人简历、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第82-83页
致谢第83-84页

论文共84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次磷酸铝基阻燃剂在PBT中的阻燃应用
下一篇:中日同形动词对比及教学建议--以《成功之路》(初级)为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