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9-17页 |
1.1 课题研究背景及目的和意义 | 第9-10页 |
1.1.1 课题的研究背景 | 第9页 |
1.1.2 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9-10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动态 | 第10-15页 |
1.2.1 项目后评价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0-11页 |
1.2.2 环境影响评价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3页 |
1.2.3 环境影响评价的相关法律法规 | 第13页 |
1.2.4 环境影响后评价的发展现状 | 第13-14页 |
1.2.5 我国环境影响后评价理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| 第14-15页 |
1.3 论文的研究方法及结构 | 第15页 |
1.4 技术路线图 | 第15-17页 |
第二章 环境影响后评价的相关理论依据 | 第17-23页 |
2.1 环境影响后评价的概述 | 第17页 |
2.2 环境影响后评价的目的和作用 | 第17页 |
2.3 环境影响后评价的基本方法 | 第17-21页 |
2.3.1 层次分析法(AHP) | 第18页 |
2.3.2 灰色综合评估法 | 第18页 |
2.3.3 模糊层次分析法 | 第18页 |
2.3.4 模糊综合评估法 | 第18-19页 |
2.3.5 方法的选择 | 第19-20页 |
2.3.6 模糊综合评价法中评价指标模糊隶属度的确定 | 第20-21页 |
2.4 我国环境影响后评价方法及应用的不足 | 第21页 |
2.5 国内外关于环境影响后评价的惯例和规定 | 第21-22页 |
2.6 环境影响后评价与环境影响评价的区别 | 第22-23页 |
第三章 供热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体系研究 | 第23-31页 |
3.1 供热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的内容 | 第23-24页 |
3.1.1 环境影响后评价的基本内容 | 第23页 |
3.1.2 城市集中供热系统的概述 | 第23-24页 |
3.1.3 锅炉并网供热工程的环境效益分析 | 第24页 |
3.2 供热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的总体思路分析 | 第24-25页 |
3.3 供热工程项目环境后评价影响因素分析 | 第25-29页 |
3.3.1 锅炉并网供热工程项目自然环境因素 | 第26-27页 |
3.3.2 锅炉并网供热工程项目生态环境因素 | 第27-28页 |
3.3.3 锅炉并网供热工程项目社会环境因素 | 第28页 |
3.3.4 供热工程项目环保制度因素 | 第28-29页 |
3.4 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| 第29-31页 |
3.4.1 确定环境影响后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| 第29页 |
3.4.2 供热工程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指标体系 | 第29-31页 |
第四章 东北郊锅炉并网供热工程项目概况与分析 | 第31-42页 |
4.1 项目概况 | 第31-34页 |
4.1.1 基本概况 | 第31页 |
4.1.2 项目背景 | 第31-32页 |
4.1.3 施工工艺 | 第32-34页 |
4.2 供热规划与现状 | 第34页 |
4.2.1 城市供热规划 | 第34页 |
4.2.2 区域供热现状 | 第34页 |
4.3 自然环境概况 | 第34-35页 |
4.3.1 地理位置与地形、地貌 | 第34页 |
4.3.2 气候、气象 | 第34页 |
4.3.3 社会环境概况 | 第34-35页 |
4.4 环境影响后评价范围 | 第35-39页 |
4.4.1 施工期影响 | 第35-37页 |
4.4.2 运行期影响 | 第37-38页 |
4.4.3 通过替代锅炉带来的环境影响 | 第38-39页 |
4.5 实施锅炉并网工程与分散锅炉房供热的节能比较 | 第39-42页 |
第五章 东北郊锅炉并网供热工程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研究 | 第42-54页 |
5.1 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对比分析 | 第42-48页 |
5.1.1 空气质量分析 | 第42-44页 |
5.1.2 环境噪声对比分析 | 第44-46页 |
5.1.3 社会、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| 第46-47页 |
5.1.4 环境管理情况分析 | 第47-48页 |
5.2 东北郊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实证分析 | 第48-52页 |
5.2.1 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确定 | 第48-50页 |
5.2.2 环境影响模糊综合后评价 | 第50-51页 |
5.2.3 评价结果与分析 | 第51-52页 |
5.3 改善未来供热项目环境保护的施工措施分析 | 第52-54页 |
5.3.1 减少废气排放的措施 | 第52-53页 |
5.3.2 减少噪声的措施 | 第53页 |
5.3.3 施工期环境监督管理方案 | 第53-54页 |
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54-56页 |
6.1 结论 | 第54页 |
6.2 展望 | 第54-5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6-59页 |
致谢 | 第59-6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