传统山地园林景观秩序探析
中文摘要 | 第4-5页 |
英文摘要 | 第5页 |
图片目录 | 第9-13页 |
1 导论 | 第13-25页 |
1.1 研究目的与意义 | 第13-15页 |
1.1.1 论文目的 | 第13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3-15页 |
1.2 研究范围与内容 | 第15-20页 |
1.2.1 山地园林概念界定 | 第15-16页 |
1.2.2 景观秩序概念解析 | 第16-20页 |
1.3 基础理论 | 第20-23页 |
1.3.1 秩序的认识 | 第20-22页 |
1.3.2 景观秩序体系建构 | 第22-23页 |
1.4 本章小结 | 第23-25页 |
2 传统山地园林景观秩序特征 | 第25-45页 |
2.1 发展概论 | 第25-31页 |
2.1.1 历史的轨迹 | 第26-29页 |
2.1.2 秩序的渗透 | 第29-31页 |
2.2三 维轴线 | 第31-37页 |
2.2.1 轴线的特征 | 第31-36页 |
2.2.2 引导与暗示 | 第36-37页 |
2.3 立体等级 | 第37-39页 |
2.3.1 等级的特征 | 第37-38页 |
2.3.2 主次与重点 | 第38-39页 |
2.4 竖向层次 | 第39-41页 |
2.4.1 层次的特征 | 第39-40页 |
2.4.2 起伏与渗透 | 第40-41页 |
2.5 时空韵律 | 第41-44页 |
2.5.1 传统时空观 | 第42页 |
2.5.2 时间交替 | 第42-43页 |
2.5.3 空间变换 | 第43-44页 |
2.6 本章小结 | 第44-45页 |
3 “成天然之趣”——自然景观秩序组织 | 第45-62页 |
3.1 传统自然观 | 第45-47页 |
3.2 优越的自然景观元素 | 第47-52页 |
3.2.1 山体形态 | 第47-50页 |
3.2.2 水体形态 | 第50-51页 |
3.2.3 天然植被 | 第51-52页 |
3.3 自然景观元素秩序组织 | 第52-61页 |
3.3.1多维景观与 视觉特征 | 第52-53页 |
3.3.2 灵活的地形地貌运用 | 第53-55页 |
3.3.3 景观选址 | 第55-58页 |
3.3.4 路径组织 | 第58-61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61-62页 |
4 “巧人事之工”——人文景观秩序创造 | 第62-79页 |
4.1 传统人文观 | 第62-63页 |
4.2 巧妙的人文景观元素 | 第63-67页 |
4.2.1 建筑与构筑物 | 第63-65页 |
4.2.2 楹联、石刻等 | 第65-67页 |
4.3 人文景观元素秩序创造 | 第67-77页 |
4.3.1 立意在先 | 第67-68页 |
4.3.2 灵活布局 | 第68-74页 |
4.3.3 借景造景 | 第74-75页 |
4.3.4 尺度对比 | 第75-77页 |
4.4 自然与人文景观相融合 | 第77-78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78-79页 |
5 对现代山地景观设计的启示 | 第79-96页 |
5.1 山地路径选择 | 第79-83页 |
5.1.1 便于感知的有序性 | 第81-82页 |
5.1.2 富有信息量的趣味性 | 第82页 |
5.1.3 景观点与观景点的互换 | 第82-83页 |
5.1.4 可达性与易疏散性 | 第83页 |
5.2 山地景观视觉设计 | 第83-87页 |
5.2.1 内外视域的选择 | 第84-85页 |
5.2.2 丰富视线与视点 | 第85-86页 |
5.2.3 多层次视觉轮廓 | 第86-87页 |
5.3 山地空间的运用 | 第87-89页 |
5.3.1 无限的空间(地形运用) | 第87-88页 |
5.3.2 丰富的肌理(地貌运用) | 第88-89页 |
5.4 意境的创造 | 第89-93页 |
5.4.1 审美心理的把握 | 第89-91页 |
5.4.2 高度的景观价值 | 第91-92页 |
5.4.3 生动的景观意象 | 第92-93页 |
5.5 可持续的生长机制 | 第93页 |
5.6 山地景观建设中的不利因素 | 第93-95页 |
5.7 本章小结 | 第95-96页 |
6 结语 | 第96-98页 |
致谢 | 第98-9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9-102页 |
附录 | 第10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