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绪论 | 第9-18页 |
一、研究背景 | 第9-11页 |
(一)内在转型 | 第9-10页 |
(二)时代诉求 | 第10-11页 |
二、研究意义 | 第11-12页 |
(一)理论意义 | 第11页 |
(二)现实意义 | 第11-12页 |
三、国内外研究综述 | 第12-16页 |
(一)国外研究综述 | 第12-13页 |
(二)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3-16页 |
四、研究方法和主要内容 | 第16-18页 |
(一)研究方法 | 第16-17页 |
(二)研究内容 | 第17-18页 |
第一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| 第18-25页 |
一、概念解读 | 第18-21页 |
(一)公共服务 | 第18-19页 |
(二)多元供给 | 第19-20页 |
(三)政府责任 | 第20-21页 |
二、理论基础 | 第21-25页 |
(一)多中心治理理论 | 第21-23页 |
(二)新公共服务理论 | 第23-24页 |
(三)政府责任理论 | 第24-25页 |
第二章 国内外公共服务多元供给中的政府责任现状 | 第25-34页 |
一、我国公共服务多元供给中的政府责任体现 | 第25-28页 |
(一)规划与建设公共服务责任体系 | 第25-26页 |
(二)生产与提供核心公共服务产品 | 第26-27页 |
(三)平衡与协调多元主体服务责任 | 第27-28页 |
二、国外主要公共服务供给类型中的政府责任状况 | 第28-32页 |
(一)盎格鲁—萨克逊模式:政府与市场、社会平等责任主体 | 第28-30页 |
(二)欧洲模式——政府主导的有限市场化 | 第30-31页 |
(三)东亚模式:政府干预,健全司法救济系统 | 第31-32页 |
四、国外多元供给中的政府责任约束对我国的启示 | 第32-34页 |
(一)政府在公共服务供给中承担首要责任 | 第32页 |
(二)合理采用市场机制提供公共服务 | 第32-33页 |
(三)以公共精神作为公共服务伦理 | 第33页 |
(四)政府、市场和第三部门的制度性对话 | 第33-34页 |
第三章 公共服务多元供给中的政府责任缺失及原因剖析 | 第34-45页 |
一、多元供给中政府责任缺失的主要方面 | 第34-37页 |
(一)社会组织协同中本位理念顽固 | 第34-35页 |
(二)配套服务供给存在持续性疲软 | 第35-36页 |
(三)民众需求针对性回应能力欠缺 | 第36页 |
(四)制度化建设中行为规制性弱化 | 第36-37页 |
二、政府责任缺失的现实后果 | 第37-40页 |
(一)公共服务效果不佳 | 第38页 |
(二)社会与市场的发育受到限制 | 第38-39页 |
(三)合法性基础的“侵蚀” | 第39-40页 |
三、多元供给中政府责任缺失的原因剖析 | 第40-45页 |
(一)现有法治规范性薄弱 | 第40-41页 |
(二)政府服务责任感匮乏 | 第41-43页 |
(三)服务供给机制性欠缺 | 第43-45页 |
第四章 强化公共服务多元供给中政府责任的建议 | 第45-57页 |
一、建构政府主体责任框架 | 第45-48页 |
(一)明确政府与社会、市场之间的权责边界 | 第45-47页 |
(二)重塑政府权能的公共服务向度 | 第47-48页 |
(三)设立政府平衡的权责体系 | 第48页 |
二、创新多元协同供给方式 | 第48-51页 |
(一)明确范围,实现公共服务分类供给 | 第49-50页 |
(二)优化方式,改善财政支出比例结构 | 第50-51页 |
(三)创新模式,推进多元主体共同服务格局 | 第51页 |
三、强化服务责任追究机制 | 第51-54页 |
(一)加强与健全政府直接监管职能 | 第51-53页 |
(二)完善行政复议及诉讼制度 | 第53页 |
(三)完善党和人大对政府的监督 | 第53-54页 |
四、及时填补公共服务的“制度空白” | 第54-57页 |
(一)强化立法,推动政府责任的法律体系建构 | 第54-55页 |
(二)规制跟进,用法律提升改革的经验与教训 | 第55-56页 |
(三)权力约束,突出社会舆论监督的有效发挥 | 第56-57页 |
总结与展望 | 第57-5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8-63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| 第63-64页 |
致谢 | 第64-6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