试论伊德工具实在论
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9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9-19页 |
·选题背景及意义 | 第9-12页 |
·选题背景 | 第9-12页 |
·选题意义 | 第12页 |
·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2-17页 |
·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2-15页 |
·国外研究状况 | 第15-17页 |
·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| 第17-18页 |
·研究内容 | 第17-18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18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18-19页 |
第二章 伊德工具实在论的形成 | 第19-33页 |
·伊德的主要生平事迹 | 第19-20页 |
·伊德工具实在论的涵义 | 第20-22页 |
·伊德工具实在论的形成过程 | 第22-32页 |
·社会因素 | 第22-23页 |
·理论来源 | 第23-32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32-33页 |
第三章 伊德工具实在论的内容与特点 | 第33-45页 |
·伊德工具实在论的内容概述 | 第33-41页 |
·科学哲学与技术哲学的界面 | 第33-34页 |
·科学的工具化 | 第34-36页 |
·科学理论与实验的关系 | 第36-37页 |
·工具与知觉的关系 | 第37-38页 |
·工具是科学的界面 | 第38-40页 |
·工具实在论的解释学意义 | 第40-41页 |
·伊德工具实在论的特点 | 第41-44页 |
·批判性 | 第41-42页 |
·兼容性 | 第42-43页 |
·实践性 | 第43-44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44-45页 |
第四章 伊德工具实在论的评析 | 第45-57页 |
·伊德工具实在论对哲学的贡献 | 第45-50页 |
·对现象学的发展 | 第45-47页 |
·对技术哲学的发展 | 第47页 |
·对知觉认知的发展 | 第47-48页 |
·对形而上学的批判 | 第48-49页 |
·对实在论的发展 | 第49-50页 |
·伊德工具实在论对社会认知的贡献 | 第50-55页 |
·有利于正确理解社会的演化及构成 | 第50-53页 |
·避免了建构主义的难题 | 第53页 |
·对文化传播理解的改变 | 第53-55页 |
·伊德工具实在论的影响 | 第55-56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56-57页 |
结论 | 第57-5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8-61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61-62页 |
致谢 | 第6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