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哲学、宗教论文--心理学论文--个性心理学(人格心理学)论文

虚拟世界中化身的利他倾向性研究

中文摘要第4-6页
英文摘要第6-7页
1 引言第10-12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第10-11页
    1.2 研究意义第11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理论价值第11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应用价值第11-12页
2 文献综述第12-19页
    2.1 化身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化身的定义第12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化身与自我概念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化身与网络道德第13页
    2.2 虚拟网络环境和普罗透斯效应第13-16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虚拟网络环境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普罗透斯效应第1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虚拟网络环境中的人际关系第14-1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3.1 网恋和网络友谊第1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3.2 网络欺诈与网络暴力第15-16页
    2.3 利他行为第16-18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利他行为的含义第16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利他行为的主要理论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网络利他行为第17-18页
    2.4 光明/黑暗情境第18-19页
3 问题提出与研究思路第19-21页
    3.1 问题提出第19页
    3.2 研究思路第19-21页
4 实验一化身线索对线上利他行为的影响第21-26页
    4.1 研究目的第21页
    4.2 研究假设第21页
    4.3 研究方法第21-23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被试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实验设计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研究工具第21-23页
        4.3.4 实验程序第23页
    4.4 结果与分析第23-24页
    4.5 讨论第24-25页
    4.6 结论第25-26页
5 实验二虚拟情境中光照强度及性别对化身的利他倾向性的影响第26-33页
    5.1 研究目的第26页
    5.2 研究假设第26页
    5.3 研究方法第26-28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被试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实验设计第27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实验工具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5.3.4 实验设计第28页
    5.4 结果与分析第28-31页
        5.4.1 化身线索和性别的效应检验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5.4.2 光照强度的效应检验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5.4.3 半结构访谈第30-31页
    5.5 讨论第31-32页
    5.6 结论第32-33页
6 总讨论第33-36页
    6.1 化身线索的局限性第33-34页
    6.2 性别对化身的利他倾向性的影响第34页
    6.3 光照强度对化身的利他倾向性的影响第34-36页
7 不足与展望第36-37页
8 结论第37-38页
参考文献第38-41页
附录第41-44页
致谢第44-45页

论文共45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青少年生活事件、应对方式、心理弹性及焦虑情绪的关系
下一篇:用于机车感应器在线故障检测的电感测量仪的研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