企业碳会计计量模式研究
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1 导论 | 第10-23页 |
1.1 研究背景与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10-11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1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综述 | 第11-20页 |
1.2.1 低碳经济的研究 | 第11-14页 |
1.2.2 碳会计确认与计量的研究 | 第14-18页 |
1.2.3 会计计量模式的研究 | 第18-20页 |
1.3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| 第20-23页 |
1.3.1 研究方法 | 第20页 |
1.3.2 研究内容 | 第20-23页 |
2 企业碳会计计量模式的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| 第23-30页 |
2.1 基本概念 | 第23-25页 |
2.1.1 碳排放权 | 第23页 |
2.1.2 碳会计 | 第23-24页 |
2.1.3 碳会计计量模式 | 第24-25页 |
2.2 碳会计计量模式的基本内容 | 第25-26页 |
2.2.1 计量单位 | 第25页 |
2.2.2 计量属性 | 第25-26页 |
2.3 碳会计计量模式的理论基础 | 第26-30页 |
2.3.1 可持续发展理论 | 第26-27页 |
2.3.2 外部性与产权理论 | 第27-28页 |
2.3.3 环境会计学理论 | 第28页 |
2.3.4 环境会计计量理论 | 第28-30页 |
3 我国企业碳会计计量模式的选择 | 第30-45页 |
3.1 影响我国企业碳会计计量模式的因素 | 第30-33页 |
3.1.1 企业持有碳排放权的目的不同 | 第30-31页 |
3.1.2 受托责任观与决策有用观权衡 | 第31页 |
3.1.3 相关碳会计准则制定的缺失 | 第31-32页 |
3.1.4 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不稳定 | 第32-33页 |
3.1.5 碳会计专业人才的匮乏 | 第33页 |
3.2 国外企业碳会计计量模式及其启示 | 第33-37页 |
3.2.1 统一的公允价值计量模式 | 第33-34页 |
3.2.2 依据碳排放权的不同来源分别处理 | 第34-36页 |
3.2.3 基于不同的使用目的分别处理 | 第36-37页 |
3.3 适合我国企业的两种碳会计计量模式 | 第37-45页 |
3.3.1 碳会计计量模式的选择标准 | 第37-38页 |
3.3.2 历史成本计量模式 | 第38-41页 |
3.3.3 公允价值计量模式 | 第41-45页 |
4 两种碳会计计量模式的会计处理 | 第45-48页 |
4.1 账户设置 | 第45页 |
4.2 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下的会计计量 | 第45-46页 |
4.2.1 初始计量 | 第45-46页 |
4.2.2 后续计量 | 第46页 |
4.3 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的会计计量 | 第46-48页 |
4.3.1 初始计量 | 第46-47页 |
4.3.2 后续计量 | 第47-48页 |
5 不同使用目的下两种碳会计计量模式的案例分析 | 第48-58页 |
5.1 HN集团基本情况 | 第48页 |
5.2 以交易为目的 | 第48-52页 |
5.2.1 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下的账务处理 | 第49-50页 |
5.2.2 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的账务处理 | 第50-51页 |
5.2.3 两种处理结果的差异分析 | 第51-52页 |
5.3 以自用为目的 | 第52-58页 |
5.3.1 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下的账务处理 | 第53-54页 |
5.3.2 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的账务处理 | 第54-56页 |
5.3.3 两种处理结果的差异分析 | 第56-58页 |
6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| 第58-64页 |
6.1 研究结论 | 第58-59页 |
6.2 完善我国企业碳会计计量模式的对策建议 | 第59-62页 |
6.2.1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,制定相关碳会计准则 | 第59-60页 |
6.2.2 加快建立成熟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| 第60-61页 |
6.2.3 采取先试点,后推广的实施战略 | 第61页 |
6.2.4 加大政府和社会对企业的监督力度 | 第61-62页 |
6.2.5 培养碳会计工作所需的复合型人才 | 第62页 |
6.3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| 第62-6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4-70页 |
附录: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| 第70-72页 |
致谢 | 第7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