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8-12页 |
1.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| 第8-9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9-10页 |
1.3 本文研究内容与思路 | 第10-12页 |
1.3.1 研究内容 | 第10-11页 |
1.3.2 研究技术路线 | 第11-12页 |
第2章 碎石填料物理力学性质试验研究 | 第12-22页 |
2.1 试验方案 | 第12-13页 |
2.2 试验过程及结果 | 第13-21页 |
2.2.1 碎石的筛分析试验 | 第13-14页 |
2.2.2 碎石的含泥量试验 | 第14-16页 |
2.2.3 碎石针状和片状总含量试验 | 第16-17页 |
2.2.4 碎石表观密度试验 | 第17-18页 |
2.2.5 碎石堆积密度试验 | 第18-19页 |
2.2.6 碎石的压碎值指标试验 | 第19-20页 |
2.2.7 碎石的坚固性试验 | 第20-21页 |
2.3 本章小结 | 第21-22页 |
第3章 振冲碎石桩不良施工现象的形成机制及应对措施的模型试验研究 | 第22-31页 |
3.1 试验目的及方案 | 第22-23页 |
3.2 模型制作和试验过程 | 第23-28页 |
3.2.1 试验材料 | 第23页 |
3.2.2 试验准备 | 第23-24页 |
3.2.3 试验装备安装 | 第24-25页 |
3.2.4 试验过程和现象 | 第25-28页 |
3.3 试验结果及分析 | 第28-30页 |
3.3.1 细颗粒堆积区 | 第28-29页 |
3.3.2 孔口下沉量 | 第29-30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30-31页 |
第4章 复杂地层中振冲碎石桩成孔影响因素的数值模拟研究 | 第31-39页 |
4.1 离散元的基本原理 | 第31-32页 |
4.2 计算模型与计算工况 | 第32-33页 |
4.2.1 计算模型 | 第32-33页 |
4.2.2 计算工况 | 第33页 |
4.3 计算结果与分析 | 第33-37页 |
4.3.1 成孔效应分析 | 第33-36页 |
4.3.2 夹砂层的厚度的影响 | 第36-37页 |
4.3.3 夹砂层相对密实度的影响 | 第37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37-39页 |
第5章 大功率振冲器作用下振冲碎石桩的现场试验研究 | 第39-54页 |
5.1 "气协"振冲法的提出 | 第39-42页 |
5.1.1 工艺原理 | 第39-40页 |
5.1.2 施工工艺 | 第40-41页 |
5.1.3 常见问题及处理方式 | 第41-42页 |
5.2 施工质量的影响因素统计分析 | 第42-49页 |
5.2.1 施工原理分析 | 第42-43页 |
5.2.2 地层条件分析 | 第43-44页 |
5.2.3 充盈系数参数分析 | 第44-46页 |
5.2.4 留振时间参数分析 | 第46-47页 |
5.2.5 密实电流参数分析 | 第47-48页 |
5.2.6 气压与水压施工参数分析 | 第48-49页 |
5.3 振冲碎石桩施工质量控制方法 | 第49-52页 |
5.3.1 桩位偏差及有效桩长控制 | 第49-50页 |
5.3.2 施工参数的控制 | 第50-51页 |
5.3.3 桩体质量检查 | 第51页 |
5.3.4 桩间土质量检查 | 第51-52页 |
5.3.5 复合地基质量检测 | 第52页 |
5.3.6 人员素质 | 第52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52-54页 |
第6章 振冲碎石桩复合地基质量评价方法研究 | 第54-67页 |
6.1 桩身质量评价 | 第54-59页 |
6.1.1 试验方法 | 第54页 |
6.1.2 桩身填料评价 | 第54-55页 |
6.1.3 试验桩布置 | 第55页 |
6.1.4 检测方法 | 第55-56页 |
6.1.5 原位平板载荷试验设计 | 第56页 |
6.1.6 检测结果评价及分析 | 第56-59页 |
6.2 复合地基加固及消除液化效果评价 | 第59-65页 |
6.2.1 评价内容及方法 | 第59页 |
6.2.2 复合地基的承载力评价 | 第59-63页 |
6.2.3 碎石振冲桩复合地基消除液化效果评价 | 第63-65页 |
6.3 本章小结 | 第65-67页 |
第7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67-69页 |
致谢 | 第69-7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0-74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| 第7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