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6-8页 |
Abstract | 第8-9页 |
英文缩略表 | 第17-18页 |
第一章 引言 | 第18-29页 |
1.1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及其病原的研究进展 | 第18-26页 |
1.1.1 概述 | 第18页 |
1.1.2 PRRS临床症状及其危害 | 第18页 |
1.1.3 PRRSV分子生物学特性 | 第18-21页 |
1.1.4 PRRSV的分子遗传变异 | 第21-22页 |
1.1.5 PRRS的免疫学研究 | 第22-24页 |
1.1.6 PRRS流行病学研究 | 第24-26页 |
1.1.7 PRRS防控 | 第26页 |
1.2 猪瘟及猪伪狂犬病及其防控 | 第26-28页 |
1.2.1 猪瘟 | 第26-27页 |
1.2.2 猪伪狂犬病 | 第27-28页 |
1.3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| 第28-29页 |
第二章 PRRSV TJM-F92疫苗株毒力返强试验研究 | 第29-47页 |
2.1 材料和方法 | 第29-35页 |
2.1.1 毒株与细胞 | 第29页 |
2.1.2 试验动物 | 第29-31页 |
2.1.3 主要仪器 | 第31页 |
2.1.4 主要试剂 | 第31页 |
2.1.5 试验设计 | 第31页 |
2.1.6 临床观察与测温 | 第31-32页 |
2.1.7 样品采集 | 第32页 |
2.1.8 病毒分离 | 第32页 |
2.1.9 病毒含量测定 | 第32页 |
2.1.10 剖检与组织病理学检测 | 第32页 |
2.1.11 Nsp2基因序列测定 | 第32-35页 |
2.2 结果 | 第35-44页 |
2.2.1 试验动物筛选与饲养 | 第35页 |
2.2.2 连续5代返强试验猪接种病毒后临床症状观察与体温测定 | 第35-38页 |
2.2.3 连续5代返强试验猪接种病毒后病毒血症 | 第38页 |
2.2.4 剖检与组织病理学检测 | 第38-40页 |
2.2.5 Nsp2基因序列测定 | 第40-44页 |
2.3 讨论 | 第44-46页 |
2.4 小结 | 第46-47页 |
第三章 PRRSV TJM-F92株对CSFV C株与PRV Bartha-K61株的免疫干扰研究 | 第47-61页 |
3.1 材料与方法 | 第47-53页 |
3.1.1 基础种子 | 第47页 |
3.1.2 检验用强毒 | 第47-48页 |
3.1.3 试验动物 | 第48-49页 |
3.1.4 主要仪器 | 第49页 |
3.1.5 主要试剂 | 第49页 |
3.1.6 试验设计 | 第49-51页 |
3.1.7 免疫 | 第51页 |
3.1.8 攻毒 | 第51-53页 |
3.2 结果 | 第53-58页 |
3.2.1 抗体消长规律 | 第53-54页 |
3.2.2 攻毒后临床症状观察 | 第54页 |
3.2.3 攻毒后体温 | 第54-55页 |
3.2.4 攻毒后剖检观察与组织病理学检测 | 第55-57页 |
3.2.5 攻毒后临床保护率 | 第57-58页 |
3.3 讨论 | 第58-60页 |
3.4 小结 | 第60-61页 |
第四章 PRRSV TJM-F92株对CSFV C株与PRV Bartha-K61株间隔免疫干扰研究 | 第61-76页 |
4.1 材料与方法 | 第61-67页 |
4.1.1 基础种子 | 第61页 |
4.1.2 检验用强毒 | 第61页 |
4.1.3 试验动物 | 第61-63页 |
4.1.4 主要仪器 | 第63页 |
4.1.5 主要试剂 | 第63页 |
4.1.6 试验设计 | 第63-65页 |
4.1.7 免疫 | 第65页 |
4.1.8 攻毒 | 第65-67页 |
4.2 结果 | 第67-74页 |
4.2.1 抗体消长规律 | 第67-68页 |
4.2.2 攻毒后临床症状观察 | 第68-69页 |
4.2.3 攻毒后体温 | 第69-70页 |
4.2.4 攻毒后剖检观察与组织病理学检测 | 第70-73页 |
4.2.5 攻毒后临床保护率 | 第73-74页 |
4.3 讨论 | 第74-75页 |
4.4 小结 | 第75-76页 |
第五章 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、伪狂犬二联活疫苗(TJM-F92株+Bartha-K61株)对猪的免疫学功能影响研究 | 第76-97页 |
5.1 材料与方法 | 第76-81页 |
5.1.1 疫苗 | 第76页 |
5.1.2 检验用强毒 | 第76页 |
5.1.3 试验动物 | 第76-77页 |
5.1.4 主要仪器 | 第77-78页 |
5.1.5 主要试剂 | 第78页 |
5.1.6 外周淋巴细胞中T细胞亚群检测方法 | 第78页 |
5.1.7 试验设计 | 第78-79页 |
5.1.8 免疫 | 第79-80页 |
5.1.9 攻毒 | 第80-81页 |
5.2 结果 | 第81-93页 |
5.2.1 免疫后临床观察 | 第81页 |
5.2.2 免疫后T细胞亚群检测 | 第81-88页 |
5.2.3 免疫后抗体检测 | 第88-89页 |
5.2.4 攻毒后临床症状观察 | 第89页 |
5.2.5 攻毒后体温测定 | 第89-91页 |
5.2.6 攻毒后剖检观察与与组织病理学检查 | 第91-92页 |
5.2.7 攻毒后保护情况 | 第92-93页 |
5.3 讨论 | 第93-96页 |
5.4 小结 | 第96-97页 |
第六章 全文结论 | 第97-9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8-107页 |
附录 | 第107-114页 |
致谢 | 第114-115页 |
作者简历 | 第11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