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1-22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1-12页 |
1.2 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12-13页 |
1.2.1 研究目的 | 第12-13页 |
1.2.2 研究意义 | 第13页 |
1.3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3-20页 |
1.3.1 微电网研究现状 | 第13-18页 |
1.3.2 项目评价理论研究现状 | 第18-20页 |
1.4 论文研究思路及主要研究内容 | 第20-22页 |
第2章 新能源微电网工程投资成本效益的有关理论 | 第22-30页 |
2.1 微电网结构及主要性能研究 | 第22-27页 |
2.1.1 微电网结构 | 第22-23页 |
2.1.2 微电网主要性能 | 第23-24页 |
2.1.3 微电网接入对电网的影响 | 第24-27页 |
2.2 新能源微电网工程投资理论研究 | 第27-29页 |
2.2.1 一般电网工程投资效益研究 | 第27-28页 |
2.2.2 新能源微电网工程投资效益研究 | 第28-29页 |
2.3 本章小结 | 第29-30页 |
第3章 额尔克哈什哈新能源微电网投资环境分析 | 第30-38页 |
3.1 额尔克哈什哈社会经济环境分析 | 第30-31页 |
3.2 额尔克哈什哈新能源环境分析 | 第31-33页 |
3.2.1 风能资源环境分析 | 第31-32页 |
3.2.2 太阳能资源环境分析 | 第32-33页 |
3.3 额尔克哈什哈电网环境分析 | 第33-35页 |
3.3.1 电力负荷分析 | 第33页 |
3.3.2 微电网电力电量平衡分析 | 第33-34页 |
3.3.3 微电网供电质量和供电可靠性分析 | 第34-35页 |
3.4 额尔克哈什哈微电网运行环境分析 | 第35-37页 |
3.4.1 并网运行方式 | 第35页 |
3.4.2 微网孤岛运行方式 | 第35-36页 |
3.4.3 微电网与配网协调运行方式 | 第36页 |
3.4.4 能源与信息深度融合机制 | 第36页 |
3.4.5 微电网市场化运行机制 | 第36-37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37-38页 |
第4章 额尔克哈什哈新能源微电网成本效益建模 | 第38-47页 |
4.1 新能源微电网工程投资概况 | 第38-41页 |
4.1.1 工程总体设计方案 | 第38页 |
4.1.2 微电网投资方案设计 | 第38-41页 |
4.2 额尔克哈什哈新能源微电网工程成本建模 | 第41-43页 |
4.2.1 新能源微电网建设成本 | 第41-42页 |
4.2.2 新能源微电网运维成本 | 第42页 |
4.2.3 新能源微电网检修成本 | 第42页 |
4.2.4 停电补偿成本 | 第42-43页 |
4.2.5 退役处置成本 | 第43页 |
4.3 额尔克哈什哈新能源微电网工程效益建模 | 第43-46页 |
4.3.1 新能源微电网增供电量效益 | 第43-44页 |
4.3.2 新能源微电网节能效益 | 第44页 |
4.3.3 新能源微电网降损效益 | 第44页 |
4.3.4 新能源微电网环境效益 | 第44-45页 |
4.3.5 新能源微电网可靠性效益 | 第45-46页 |
4.3.6 延缓电网投资效益 | 第46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46-47页 |
第5章 额尔克哈什哈多方案新能源微电网工程投资选择 | 第47-58页 |
5.1 模型理论基础 | 第47-50页 |
5.1.1 TOPSIS理论 | 第47-48页 |
5.1.2 熵权法理论 | 第48-49页 |
5.1.3 灰色关联度理论研究 | 第49-50页 |
5.2 基于 TOPSIS 的灰色关联度多方案比选方法 | 第50-52页 |
5.2.1 指标矩阵的标准化处理 | 第50-51页 |
5.2.2 确定灰色关联度和欧式距离 | 第51-52页 |
5.2.3 计算样本相对贴近度并进行样本选择 | 第52页 |
5.3 额尔克哈什哈新能源微电网工程项目选择 | 第52-57页 |
5.3.1 项目比选指标 | 第53-55页 |
5.3.2 基于TOPSIS的灰色关联度多方案选择 | 第55-56页 |
5.3.3 比选结果分析 | 第56-57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57-58页 |
第6章 研究成果与结论 | 第58-5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9-64页 |
致谢 | 第64-65页 |
作者简介 | 第6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