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球海洋潮汐同化模拟及东中国海潮流对环流作用研究
| 摘要 | 第1-7页 |
| Abstract | 第7-12页 |
| 第1章 引言 | 第12-22页 |
| ·全球海洋潮汐数值模拟发展过程 | 第13-16页 |
| ·全球海洋潮波模拟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| 第13-15页 |
| ·中国近海潮波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| 第15-16页 |
| ·潮汐同化方法研究近况 | 第16-17页 |
| ·潮流与环流相互作用研究进展 | 第17-19页 |
| ·本文主要工作 | 第19-20页 |
| ·本文主要内容 | 第19页 |
| ·本文研究内容的结构 | 第19-20页 |
| ·本文主要创新点 | 第20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20-22页 |
| 第2章 全球海洋环流潮汐模型 | 第22-52页 |
| ·模型建立依据和架构 | 第22-26页 |
| ·无结构三角形网格系统 | 第24-25页 |
| ·全球海洋模型 | 第25-26页 |
| ·环流模式与潮汐模式的结合 | 第26页 |
| ·全球海洋潮波运动驱动力 | 第26-35页 |
| ·"引潮力"的导出 | 第27-30页 |
| ·天体引潮力的计算 | 第30-33页 |
| ·海水自吸引和负荷潮作用的计算 | 第33-35页 |
| ·模型介绍 | 第35-38页 |
| ·控制方程 | 第36页 |
| ·边界条件 | 第36-37页 |
| ·计算策略 | 第37-38页 |
| ·潮汐同化 | 第38-43页 |
| ·Nudging方法和Blending方法 | 第39-41页 |
| ·Optimal Interpolation方法 | 第41-42页 |
| ·数据同化资料介绍 | 第42-43页 |
| ·模型配置 | 第43-51页 |
| ·水平网格 | 第43-45页 |
| ·垂向网格 | 第45-48页 |
| ·水深处理 | 第48-49页 |
| ·温度和盐度场设置 | 第49-51页 |
| ·边界条件设置 | 第51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51-52页 |
| 第3章 全球海洋潮波及环流模拟结果验证 | 第52-70页 |
| ·潮汐模拟结果验证 | 第52-62页 |
| ·潮汐模型模拟结果与潮汐站观测数据的对比 | 第52-56页 |
| ·M_2分潮同潮图比较 | 第56-60页 |
| ·潮流模拟结果比较 | 第60-62页 |
| ·模型环流结果验证 | 第62-69页 |
| ·环流基本流态验证 | 第62-65页 |
| ·断面通量验证 | 第65-67页 |
| ·绝对动力高度验证 | 第67-69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69-70页 |
| 第4章 东中国海潮流在环流模拟中的作用 | 第70-99页 |
| ·数值实验设计方案 | 第70-72页 |
| ·实验方案描述 | 第70-71页 |
| ·实验方案表达 | 第71-72页 |
| ·各数值实验结果分析 | 第72-87页 |
| ·(C,T)数值实验方案结果分析 | 第72-79页 |
| ·C数值模拟方案结果分析 | 第79-83页 |
| ·T数值实验方案结果分析 | 第83-87页 |
| ·潮流在环流模拟中的作用 | 第87-98页 |
| ·潮流对环流的作用特征 | 第88-92页 |
| ·潮流与环流相互作用特征 | 第92-98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98-99页 |
| 第5章 潮流对环流作用机制的理论分析 | 第99-110页 |
| ·潮流与环流相互作用理论推导 | 第100-105页 |
| ·潮流与环流相互作用理论分析 | 第105-109页 |
| ·非线性平流作用分析 | 第106-108页 |
| ·能量耗散作用分析 | 第108-109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109-110页 |
| 第6章 潮流对环流作用机制的数值分析 | 第110-118页 |
| ·平流作用分析 | 第110-113页 |
| ·表层平流作用 | 第111-112页 |
| ·底层平流作用 | 第112-113页 |
| ·湍耗散作用分析 | 第113-117页 |
| ·表层湍耗散作用 | 第113-115页 |
| ·底层湍耗散作用 | 第115-117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117-118页 |
|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118-120页 |
| ·主要结论 | 第118-119页 |
| ·今后工作展望 | 第119-120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120-128页 |
| 致谢 | 第128-129页 |
| 个人简历 | 第129页 |
| 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12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