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9-15页 |
1.1 研究的背景、目的和意义 | 第9页 |
1.1.1 研究的背景和目的 | 第9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9页 |
1.2 研究方法和过程 | 第9-11页 |
1.2.1 研究方法 | 第9-10页 |
1.2.2 研究过程 | 第10-11页 |
1.3 研究的创新点 | 第11页 |
1.4 相关概念界定 | 第11-12页 |
1.4.1 新型城镇化 | 第11页 |
1.4.2 村庄共同体 | 第11-12页 |
1.5 研究的相关理论依据 | 第12页 |
1.5.1 托达罗的人口流动模型理论 | 第12页 |
1.5.2 小城镇理论 | 第12页 |
1.6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2-15页 |
1.6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2-13页 |
1.6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3-14页 |
1.6.3 目前国内外研究所存在的问题 | 第14-15页 |
第二章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构建村庄共同体的意义分析 | 第15-18页 |
2.1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离不开农业、农村和农民 | 第15页 |
2.2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离不开村庄精神文化共同体 | 第15-16页 |
2.3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离不开“守望相助”的共同体 | 第16-18页 |
第三章 山西省晋城市西上庄乡城镇化情况的实证分析 | 第18-31页 |
3.1 分层单位的选取与样本的抽取 | 第18-20页 |
3.1.1 分层单位的选取 | 第18页 |
3.1.2 样本的抽取 | 第18-20页 |
3.2 西上庄乡村庄共同体建设的现状分析 | 第20-31页 |
3.2.1 村庄共同体精神文化建设现状分析 | 第20-23页 |
3.2.2 村务事务管理民主化程度逐渐提高,但村民参与程度不高 | 第23-24页 |
3.2.3 村庄共同体建设缺乏人才、经济基础 | 第24-26页 |
3.2.4 村庄共同体教育、医疗等公共基础建设水平比较低 | 第26-28页 |
3.2.5 村庄共同体建设水平有待提高 | 第28-31页 |
第四章 村庄共同体视角下新型城镇化发展之路经 | 第31-40页 |
4.1 架正坐标、充盈内涵,着力构建村庄精神文化共同体 | 第31-33页 |
4.1.1 加强村庄核心价值观教育,架正村庄共同体的精神坐标 | 第32页 |
4.1.2 充盈村庄文化涵养,提升村庄共同体内在向心力 | 第32-33页 |
4.1.3 加强村民情感、行为联系,增强村庄共同体的集体归属感 | 第33页 |
4.2 建章立制,民主决策,着力构建村庄自主管理共同体 | 第33-35页 |
4.2.1 培养村民“公民意识”,提升村民参与自主管理的积极性 | 第33-34页 |
4.2.2 完善和保障基层民主,构建村民自主管理运行机制 | 第34页 |
4.2.3 培育村庄社会资本,提高村庄自主管理的治理绩效 | 第34-35页 |
4.3 立足特色,合作共赢,着力构建村庄经济财富共同体 | 第35-36页 |
4.3.1 以特色资源为支撑,大力发展村庄产业经济 | 第35页 |
4.3.2 以农民素质培训为基础,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| 第35-36页 |
4.3.3 拓展村民合作方式,使村民成为主人 | 第36页 |
4.4 重视教育医疗,深化服务,努力构建村庄公共服务共同体 | 第36-38页 |
4.4.1 制定政策,全面加强村庄教育和医疗工作 | 第37页 |
4.4.2 加大投入,深化交通、通讯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 | 第37页 |
4.4.3 加强村庄文化娱乐设施建设,丰富村民业余生活 | 第37-38页 |
4.5 注重生态文明,坚持绿色发展,全力打造低碳可持续发展共同体 | 第38-40页 |
4.5.1 加强宣传,提高村民的环保意识 | 第38页 |
4.5.2 严格准入,合理布局,大力发展绿色产业 | 第38-39页 |
4.5.3 发展循环经济,拓展生态空间 | 第39-40页 |
结语 | 第40-4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1-42页 |
附录 | 第42-45页 |
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| 第45-46页 |
致谢 | 第46-4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