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建筑科学论文--地下建筑论文--区域规划、城乡规划论文--城市规划论文--城市规划布局论文--总体规划论文

城市建成区用地更新敏感度研究--以碑林环大学创新产业带中部片区规划设计为例

摘要第3-4页
Abstract第4-5页
1 绪论第10-22页
    1.1 概念界定第10-11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旧城更新与改造第10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旧城更新与改造方式第10-11页
        1.1.3 用地更新敏感度与更新时序第11页
        1.1.4 用地更新评价单元第11页
    1.2 研究背景及缘起第11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研究背景第11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课题缘起第12-13页
    1.3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研究目的第13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研究意义第13-14页
    1.4 相关文献综述研究第14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国外相关研究第14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国内相关研究第16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4.3 小结第19页
    1.5 研究内容及方法第19-22页
        1.5.1 研究内容第19页
        1.5.2 研究方法第19-21页
        1.5.3 研究框架第21-22页
2 碑林区环大学创新产业带中部片区用地更新特征分析第22-34页
    2.1 碑林区概况第22-23页
    2.2 中部片区现状用地建设状况第23-26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用地功能构成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用地人口构成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用地产业构成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用地产权关系第26页
    2.3 中部片区现状发展困境第26-28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产业发展受限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公共开敞空间缺失第27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道路网密度较低第27页
        2.3.4 居住环境品质不高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2.3.5 旧城更新局面混乱第28页
    2.4 中部片区发展契机第28-30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地铁修建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产业转型第29页
        2.4.3 政策支撑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2.4.4 单位意愿第30页
    2.5 中部片区发展设想与空间调整第30-31页
    2.6 中部片区现阶段需要更新的用地第31-32页
    2.7 本章小结第32-34页
        2.7.1 更新用地的代表性第32页
        2.7.2 用地更新的城市更新阶段总结第32页
        2.7.3 用地更新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第32-34页
3 用地更新敏感度评价体系建构第34-60页
    3.1 用地更新敏感度判断原则第34-36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整体性原则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公益性原则第35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经济性原则第35页
        3.1.4 易操作原则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3.1.5 持续性原则第36页
    3.2 用地更新单元划分第36-4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用地更新单元划分原则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以行政社区边界划分更新单元第3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以用地产权边界划分更新单元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以现状城市道路划分更新单元第39页
        3.2.6 小结第39-40页
    3.3 用地更新敏感度评价影响因子第40-50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评价因子的选取标准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评价因子选择的前提条件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影响因子分类第42-45页
        3.3.4 影响因子解读第45-49页
        3.3.5 小结第49-50页
    3.4 用地更新敏感度评价逻辑第50-52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每个更新单元都是一个独立的评价对象第50-51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每个影响因子的影响程度不相同第51页
        3.4.3 每个评价对象的评价标准要一致第51-52页
        3.4.4 评价因子数量级不同且兼有主观和客观数据第52页
        3.4.5 小结第52页
    3.5 用地更新敏感度评价的分析方法选取第52-57页
        3.5.1 AHP层次分析法第52-55页
        3.5.2 熵权法第55-56页
        3.5.3 两种方法的结合运用第56-57页
    3.6 用地更新敏感度评价体系建构第57-58页
    3.7 本章小结第58-60页
        3.7.1 敏感度评价体系的各环节需紧扣地段更新的核心需求第58页
        3.7.2 敏感度评价体系需要主客观评价的结合第58页
        3.7.3 评价体系的构建是用地更新敏感度研究的核心第58-60页
4 用地更新敏感度评价在规划设计中的实践探索第60-106页
    4.1 用地更新评价单元的系统梳理第60-89页
    4.2 用地更新敏感度评价第89-104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评价因子数据整理第89-94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评价因子数据标准化处理第94-97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评价因子权重判断第97-101页
        4.2.4 评价结果整理第101-103页
        4.2.5 评价结果反思第103-104页
        4.2.6 评价结果修正第104页
    4.3 本章小结第104-106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单元地块的信息整理是基础第104-105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信息数据标准化处理是必要过程第105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因子权重判断是关键第105页
        4.3.4 评价结果修正是必要补充第105-106页
5 结论与讨论第106-110页
    5.1 结论第106-108页
    5.2 讨论第108-110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不足第108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建议第108-109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启示第109-110页
致谢第110-112页
参考文献第112-116页
图表目录第116-120页
    图录第116-117页
    表录第117-120页
附录第120-134页
    附录 1:调查问卷第120-122页
    附录 2:附图及附表第122-134页
        附图第122-127页
        附表第127-134页
    附录 3: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第134页
        论文发表第134页
        项目实践第134页

论文共134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在线社会网络下的垃圾信息过滤技术的研究
下一篇:运用延续性护理干预提高冠心病介入术后患者自我管理水平的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