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2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符号说明 | 第9-10页 |
综述:大肠杆菌群体感应系统的研究进展 | 第10-28页 |
引言 | 第10-12页 |
1. AHL介导的群体感应系统(大肠杆菌Ⅰ型群体感应系统) | 第12-13页 |
2. EDF短肽介导的群体感应系统 | 第13-14页 |
3. AI-2介导的群体感应系统(大肠杆菌Ⅱ型群体感应系统) | 第14-16页 |
4. AI-3/肾上腺素/去甲肾上腺素介导的群体感应系统(大肠杆菌Ⅲ型群体感应系统) | 第16-18页 |
5. 吲哚分子介导的群体感应系统 | 第18-20页 |
展望 | 第20-2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21-28页 |
研究一 基于RNA-Seq筛选细菌群体感应信号分3OC_(12)-HSL刺激仔猪小肠上皮细胞差异表达基因 | 第28-49页 |
1. 材料 | 第32页 |
1.1 细胞系 | 第32页 |
1.2 培养基和主要试剂 | 第32页 |
1.3 主要仪器 | 第32页 |
2. 方法 | 第32-37页 |
2.1 IPEC-J2细胞的培养、传代及冻存 | 第32-33页 |
2.2 RNA-Seq样品的制备 | 第33页 |
2.3 测序文库的构建与测序 | 第33页 |
2.4 数据分析 | 第33-34页 |
2.4.1 原始数据分析 | 第33页 |
2.4.2 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 | 第33-34页 |
2.4.3 差异表达基因的GO和KEGG富集分析 | 第34页 |
2.5 差异表达基因的荧光定量PCR验证 | 第34-37页 |
2.5.1 qRT-PCR各基因引物设计 | 第34-35页 |
2.5.2 Trizol法提取RNA | 第35页 |
2.5.3 基因组DNA的去除和总RNA的反转录 | 第35-36页 |
2.5.4 qRT-PCR反应 | 第36-37页 |
3. 结果 | 第37-43页 |
3.1 测序质量评估 | 第37页 |
3.2 基因组比对结果 | 第37页 |
3.3 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 | 第37-40页 |
3.4 差异基因GO富集分析 | 第40-41页 |
3.5 KEGG富集分析 | 第41-42页 |
3.6 荧光定量PCR验证差异表达基因 | 第42-43页 |
4. 讨论 | 第43-4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7-49页 |
研究二 细菌群体感应分子3OC_(12)-HSL对仔猪小肠上皮细胞的影响 | 第49-71页 |
1. 材料 | 第51-52页 |
1.1 菌株与细胞系 | 第51页 |
1.2 培养基和主要试剂 | 第51-52页 |
1.3 主要仪器 | 第52页 |
2. 方法 | 第52-56页 |
2.1 细菌群体感应信号刺激下IPEC-J2细胞形态变化 | 第52页 |
2.2 MTT法检测不同浓度3OC_(12)-HSL不同作用时间下对IPEC-J2细胞的毒性 | 第52-53页 |
2.3 不同浓度3OC_(12)-HSL不同作用时间下IPEC-J2形态变化 | 第53页 |
2.4 大肠杆菌黏附试验 | 第53-54页 |
2.5 F18ab大肠杆菌侵袭试验 | 第54页 |
2.6 荧光定量PCR验证 | 第54-55页 |
2.7 Western blot | 第55-56页 |
2.7.1 样品制备 | 第55页 |
2.7.2 Western blot试验 | 第55-56页 |
3. 结果 | 第56-66页 |
3.1 细菌群体感应信号影响IPEC-J2细胞形态 | 第56-57页 |
3.1.1 三种QS信号分子(AI-2、C_6-HSL、3OC_(12)-HSL)对IPEC-J2形态的影响 | 第56-57页 |
3.2 细胞毒性试验 | 第57-58页 |
3.3 在不同浓度3OC_(12)-HSL不同作用时间下IPEC-J2形态变化 | 第58-62页 |
3.4 3OC_(12)-HSL作用IPEC-J2细胞后K88ac/F18ab大肠杆菌细胞黏附试验 | 第62-64页 |
3.5 3OC_(12)-HSL作用IPEC-J2细胞后F18ab大肠杆菌侵袭细胞试验 | 第64-65页 |
3.6 荧光定量PCR验证Cx43和ZO-1的表达 | 第65-66页 |
3.7 Western blot验证细胞间隙连接蛋白Cx43和紧密连接蛋白ZO-1的表达 | 第66页 |
4. 讨论 | 第66-6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9-71页 |
全文小结 | 第71页 |
创新点 | 第71页 |
后续计划 | 第71-72页 |
致谢 | 第72-73页 |
攻读硕士期间参与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73-7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