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9-15页 |
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9-10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0-13页 |
1.2.1 舞台表演的保护措施 | 第11页 |
1.2.2 运动科学和技术 | 第11-13页 |
1.3 现有伤病保护系统存在的问题及研究机遇 | 第13-14页 |
1.4 研究方法 | 第14-15页 |
第2章 设计调研 | 第15-23页 |
2.1 行业情况 | 第15-18页 |
2.1.1 戏曲演员伤病情况 | 第15-16页 |
2.1.2 训练情况 | 第16-17页 |
2.1.3 表演和训练环境 | 第17-18页 |
2.1.4 武戏和武戏演员发展现状 | 第18页 |
2.2 武戏演员伤病的生理成因 | 第18-21页 |
2.2.1 肌肉疲劳和运动损伤的关系 | 第19页 |
2.2.2 肌肉疲劳和武戏演员伤病的关系 | 第19页 |
2.2.3 武戏演员动作和伤病的发生 | 第19-20页 |
2.2.4 武戏演员心理特点 | 第20-21页 |
2.3 武戏演员伤病综合分析 | 第21-22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22-23页 |
第3章 设计研究 | 第23-34页 |
3.1 武戏演员肌肉疲劳的探索 | 第23-31页 |
3.1.1 sEMG量化分析法 | 第23-24页 |
3.1.2 实验研究内容 | 第24页 |
3.1.3 研究假设 | 第24页 |
3.1.4 搭建实验环境 | 第24-25页 |
3.1.5 实验流程 | 第25页 |
3.1.6 实验频谱图分析 | 第25-26页 |
3.1.7 肌肉疲劳状态和演员感受关系 | 第26-27页 |
3.1.8 肌电频率中位(MF)值分析 | 第27-29页 |
3.1.9 基于频谱图峰值的肌肉疲劳检验猜想 | 第29-31页 |
3.1.10 实验结论 | 第31页 |
3.2 表演和训练的要求 | 第31-33页 |
3.2.1 演员肢体运动幅度对灵活性的要求 | 第31页 |
3.2.2 演员表演的舒适性要求 | 第31-32页 |
3.2.3 演员肌肉性能的要求 | 第32-33页 |
3.3 武戏演员的保护设计原则 | 第33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33-34页 |
第4章设计实践 | 第34-57页 |
4.1 武戏演员保护产品需求分析 | 第34页 |
4.2 武戏演员保护产品概念设计 | 第34-37页 |
4.2.1 伤病保护机制设计 | 第34-35页 |
4.2.2 演员训练监测和保护系统设计 | 第35-36页 |
4.2.3 监测部位和监测点的选择 | 第36-37页 |
4.3 监测和保护系统构架 | 第37-38页 |
4.4 可穿戴终端交互设计 | 第38-41页 |
4.5 武戏演员伤病保护产品终端设计 | 第41-50页 |
4.5.1 产品结构设计 | 第41-45页 |
4.5.2 深化设计 | 第45-49页 |
4.5.3 产品材料选择 | 第49-50页 |
4.6 技术平台 | 第50-51页 |
4.6.1 Arduino开源硬件平台 | 第50-51页 |
4.6.2 processing数据可视化 | 第51页 |
4.6.3 肌电传感技术在武戏演员伤病保护中的应用 | 第51页 |
4.7 原型实验 | 第51-56页 |
4.7.1 原型迭代 | 第51-54页 |
4.7.2 arduino部分原型代码 | 第54-55页 |
4.7.3 数据可视化部分 | 第55-56页 |
4.8 本章小结 | 第56-57页 |
第5章 前景与展望 | 第57-59页 |
5.1 案例分析 | 第57-59页 |
结论 | 第59-6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1-65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65-67页 |
致谢 | 第6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