网络脱口秀《罗辑思维》传播效果探析
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一、绪论 | 第8-18页 |
(一)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| 第8-10页 |
1. 选题背景 | 第8-10页 |
2. 选题意义 | 第10页 |
(二) 选题研究现状 | 第10-15页 |
1. 传播效果研究 | 第10-12页 |
2. 创新与扩散理论研究 | 第12-15页 |
3. 《罗辑思维》栏目研究现状 | 第15页 |
(三)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| 第15-18页 |
1. 研究思路 | 第15页 |
2. 研究方法 | 第15-17页 |
3. 选题创点 | 第17-18页 |
二、《罗辑思维》综述 | 第18-23页 |
(一) 《罗辑思维》网络视频 | 第18-19页 |
(二) 《罗辑思维》微信公众平台号 | 第19-20页 |
(三) 《罗辑思维》线上线下活动 | 第20-23页 |
三、理论框架与基本假设 | 第23-31页 |
(一) 理论框架 | 第23-25页 |
1. 创新与扩散 | 第23-24页 |
2. 影响因子分析 | 第24-25页 |
(二) 基本假设 | 第25-31页 |
1. 创新本身——《罗辑思维》 | 第25-27页 |
2. 《罗辑思维》的扩散渠道 | 第27-28页 |
3. 《罗辑思维》受众的接受 | 第28-30页 |
4. 基本研究模型 | 第30-31页 |
四、《罗辑思维》栏目量化分析 | 第31-35页 |
(一) 研究变量及变量测量指标 | 第31-33页 |
1. 变量定义 | 第31页 |
2. 变量测量指标 | 第31-33页 |
(二) 测量工具 | 第33-34页 |
(三) 《罗辑思维》研究抽样与实施 | 第34-35页 |
1. 内容分析法抽样 | 第34页 |
2. 问卷调查法抽样 | 第34-35页 |
五、《罗辑思维》内容数据分析 | 第35-50页 |
(一) 内容分析统计 | 第35-40页 |
1. 《罗辑思维》栏目的相对优势性 | 第35-36页 |
2. 《罗辑思维》栏目内容的兼容性 | 第36-38页 |
3. 《罗辑思维》栏目的复杂性 | 第38-39页 |
4. 《罗辑思维》栏目的可试验性 | 第39-40页 |
5. 《罗辑思维》栏目的可观察性 | 第40页 |
(二) 描述性统计分析 | 第40-48页 |
1. 背景题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| 第41-46页 |
2. 问卷的观测量变量分析 | 第46-48页 |
(三) 《罗辑思维》量化分析结果的启示 | 第48-50页 |
结论和建议 | 第50-56页 |
(一) 研究假设的验证情况 | 第50-51页 |
(二) 研究结论 | 第51-52页 |
(三) 对《罗辑思维》栏目的建议 | 第52-54页 |
1. 关注《罗辑思维》的易用性 | 第52-53页 |
2. 提升《罗辑思维》的感知有用性 | 第53页 |
3. 设备上的兼容性也不容忽视 | 第53-54页 |
(四) 研究的不足 | 第54-55页 |
1. 抽样的设计 | 第54页 |
2. 样本量的限制 | 第54-55页 |
(五) 未来研究的展望 | 第55-56页 |
1. 考量上的缺陷 | 第55页 |
2. 考察变量还不够全面 | 第55页 |
3. 应扩大样本量 | 第55-5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6-57页 |
附录 | 第57-59页 |
致谢 | 第5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