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9页 |
前言 | 第10-17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7-41页 |
1.1 研究背景和意义 | 第17-18页 |
1.2 化学渗透的概念及其意义 | 第18-23页 |
1.2.1 化学渗透 | 第18-20页 |
1.2.2 反渗透(超滤) | 第20-21页 |
1.2.3 研究化学渗透的意义 | 第21-23页 |
1.3 半透膜 | 第23-27页 |
1.3.1 半透膜及其原理 | 第23-25页 |
1.3.2 半透膜性能的量化 | 第25-27页 |
1.4 化学渗透现象及粘土膜性能研究现状 | 第27-34页 |
1.4.1 室内试验 | 第27-31页 |
1.4.2 化学渗透现象的野外证据 | 第31-32页 |
1.4.3 场地试验 | 第32-34页 |
1.5 理论模型研究现状 | 第34-37页 |
1.5.1 不连续模型 | 第34-35页 |
1.5.2 连续模型 | 第35-37页 |
1.6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| 第37-39页 |
1.7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| 第39-41页 |
第二章 基于"双电层"理论的不连续模型 | 第41-57页 |
2.1 粘土 | 第41-43页 |
2.2 "双电层"理论 | 第43-46页 |
2.2.1 Helmholtz模型 | 第43-44页 |
2.2.2 Gouy-Chapman模型(DDL) | 第44页 |
2.2.3 Stern-Grahame模型(TLM) | 第44-46页 |
2.3 化学渗透率系数 | 第46-57页 |
2.3.1 简单模型 | 第47-48页 |
2.3.2 KC模型 | 第48页 |
2.3.3 FM模型 | 第48-51页 |
2.3.4 Bresler模型 | 第51-52页 |
2.3.5 Bolt模型 | 第52-54页 |
2.3.6 均质模型 | 第54页 |
2.3.7 三层模型 | 第54-55页 |
2.3.8 对比 | 第55-57页 |
第三章 华北平原咸-淡含水层间粘性土层的化学渗透效应试验 | 第57-75页 |
3.1 试验材料 | 第57-59页 |
3.1.1 粘土材料 | 第57-59页 |
3.1.2 试验溶液 | 第59页 |
3.2 试验设备 | 第59-63页 |
3.2.1 硬壁式渗透仪 | 第61-62页 |
3.2.2 取样器 | 第62页 |
3.2.3 齿轮泵 | 第62页 |
3.2.4 增压装置 | 第62-63页 |
3.3 试验步骤 | 第63-66页 |
3.3.1 样品装配 | 第63-64页 |
3.3.2 渗透试验 | 第64页 |
3.3.3 化学渗透试验 | 第64-65页 |
3.3.4 反渗透试验 | 第65-66页 |
3.4 试验结果与讨论 | 第66-72页 |
3.4.1 渗透系数 | 第66-67页 |
3.4.2 化学渗透试验 | 第67-70页 |
3.4.3 反渗透试验 | 第70-72页 |
3.5 对比 | 第72-73页 |
3.6 本章小结 | 第73-75页 |
第四章 粘性土化学渗透过程的数值模拟 | 第75-99页 |
4.1 耦合流与不可逆热力学方程 | 第75-77页 |
4.2 流动方程 | 第77-78页 |
4.3 平衡方程 | 第78-80页 |
4.4 室内试验数值模拟 | 第80-87页 |
4.4.1 化学渗透试验的数值模拟 | 第80-84页 |
4.4.2 超滤试验的数值模拟 | 第84-87页 |
4.5 场地试验的数值模拟 | 第87-93页 |
4.5.1 试验介绍 | 第88-90页 |
4.5.2 场地试验的数值模拟 | 第90-93页 |
4.6 敏感性分析 | 第93-96页 |
4.7 本章小结 | 第96-99页 |
第五章 华北平原典型区咸淡水界面的化学渗透效应评估 | 第99-117页 |
5.1 区域背景概况 | 第99-104页 |
5.1.1 典型研究区介绍 | 第99-101页 |
5.1.2 水文地质条件 | 第101-102页 |
5.1.3 地下水系统特征 | 第102-104页 |
5.2 华北平原咸淡水界面典型区的化学渗透现象 | 第104-109页 |
5.2.1 研究区咸-淡含水层的演变特征 | 第104-106页 |
5.2.2 化学渗透效应的影响评估 | 第106-109页 |
5.3 数学模拟 | 第109-116页 |
5.3.1 模型概化 | 第109-113页 |
5.3.2 模拟结果 | 第113-116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116-117页 |
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117-121页 |
6.1 论文主要结论 | 第117-118页 |
6.2 研究展望 | 第118-12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21-133页 |
符号及量纲 | 第133-137页 |
附: 博士在读期间主要科研学术活动及研究成果 | 第137-139页 |
致谢 | 第139-14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