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1. 前言 | 第8-14页 |
1.1 聚-β-羟基丁酸酯(PHB)概述 | 第8页 |
1.2 PHB的生产方法的研究进展 | 第8-11页 |
1.2.1 活性污泥法 | 第9页 |
1.2.2 化学合成法 | 第9-10页 |
1.2.3 微生物发酵法 | 第10页 |
1.2.4 基因工程法 | 第10-11页 |
1.3 PHB聚合酶的研究进展 | 第11-12页 |
1.4 课题研究内容及意义 | 第12-13页 |
1.4.1 课题研究内容 | 第12页 |
1.4.2 课题研究意义 | 第12-13页 |
1.5 技术路线 | 第13-14页 |
2. 材料与方法 | 第14-23页 |
2.1 材料和仪器 | 第14-17页 |
2.1.1 试验试剂 | 第14-15页 |
2.1.2 菌种来源 | 第15页 |
2.1.3 相关试剂的配制 | 第15页 |
2.1.4 培养基配置 | 第15-16页 |
2.1.5 主要设备 | 第16-17页 |
2.2 试验方法 | 第17-23页 |
2.2.1 菌种的活化 | 第17页 |
2.2.2 基因组DNA的提取 | 第17页 |
2.2.3 引物设计 | 第17-18页 |
2.2.4 Pseudomonas koreensis UVCN-18 PHB聚合酶基因phbC的扩增 | 第18页 |
2.2.5 目的基因的回收 | 第18-19页 |
2.2.6 目的基因片段与克隆载体pMD18T的连接 | 第19页 |
2.2.7 大肠杆菌JM 109感受态的制备 | 第19页 |
2.2.8 重组质粒转化到大肠杆菌JM 109感受态细胞中 | 第19-20页 |
2.2.9 PHB聚合酶基因(phbC)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| 第20页 |
2.2.10 提取重组克隆质粒 | 第20-21页 |
2.2.11 phbC基因重组表达载体的构建 | 第21页 |
2.2.12 转化原核表达宿主大肠杆菌BL21 | 第21页 |
2.2.13 重组表达质粒的双酶切鉴定 | 第21-22页 |
2.2.14 phbC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诱导表达 | 第22页 |
2.2.15 SDS-PAGE电泳 | 第22页 |
2.2.16 Western blotting分析 | 第22-23页 |
3. 结果与分析 | 第23-29页 |
3.1 基因组DNA的提取 | 第23页 |
3.2 phbC基因的扩增 | 第23-24页 |
3.3 phbC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| 第24-25页 |
3.3.1 phbC基因的结构域分析 | 第24-25页 |
3.3.2 phbC基因的进化分析 | 第25页 |
3.4 phbC基因克隆重组质粒pMD18T-phbC的双酶切和菌液PCR鉴定 | 第25-26页 |
3.5 phbC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 | 第26-27页 |
3.6 phbC基因表达重组质粒pET-28a(+)-phbC的双酶切和菌液PCR鉴定 | 第27页 |
3.7 phbC基因重组质粒pET-28a(+)-phbC的诱导表达及SDS-PAGE电泳分析 | 第27-28页 |
3.8 phbC基因重组质粒pET-28a(+)-phbC的Western blotting鉴定 | 第28-29页 |
4. 讨论 | 第29-31页 |
4.1 PHB聚合酶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| 第29-30页 |
4.1.1 PHB聚合酶基因的获取 | 第29页 |
4.1.2 PHB聚合酶基因序列的分析 | 第29-30页 |
4.2 PHB聚合酶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原核表达 | 第30-31页 |
5. 结论 | 第31-3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2-36页 |
附录 | 第36-37页 |
作者简介 | 第37-38页 |
致谢 | 第3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