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9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3-30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3-15页 |
1.1.1 偶氮染料的性质 | 第13-14页 |
1.1.2 染料废水污染现状及危害 | 第14-15页 |
1.2 染料废水处理研究现状 | 第15-17页 |
1.2.1 电化学法 | 第15-16页 |
1.2.2 高级氧化法 | 第16页 |
1.2.3 生物法 | 第16-17页 |
1.3 电Fenton技术概述 | 第17-19页 |
1.3.1 电Fenton简介 | 第17-18页 |
1.3.2 电Fenton阴极材料的应用与研究 | 第18页 |
1.3.3 电Fenton在水处理领域的研究进展 | 第18-19页 |
1.4 铁基非均相Fenton催化剂 | 第19-22页 |
1.4.1 铁基非均相Fenton催化剂的优势及反应机理 | 第19-21页 |
1.4.2 铁基非均相Fenton催化剂应用及发展 | 第21-22页 |
1.5 本论文主要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| 第22-24页 |
1.5.1 研究目的 | 第22-23页 |
1.5.2 研究内容 | 第23-2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24-30页 |
第二章 实验材料及方法 | 第30-40页 |
2.1 实验材料与仪器 | 第30-32页 |
2.1.1 目标污染物 | 第30页 |
2.1.2 实验试剂 | 第30-31页 |
2.1.3 实验仪器 | 第31-32页 |
2.2 实验装置和实验方法 | 第32-33页 |
2.2.1 实验装置 | 第32-33页 |
2.2.2 实验方法 | 第33页 |
2.3 分析方法 | 第33-39页 |
2.3.1 表征方法 | 第33页 |
2.3.2 MO浓度的测定 | 第33-35页 |
2.3.3 MO降解过程及产物的分析与测定 | 第35-36页 |
2.3.4 TOC的测定 | 第36-37页 |
2.3.5 NO_3-和SO_4~(2-)浓度的测定 | 第37页 |
2.3.6 溶出总铁离子浓度的测定 | 第37页 |
2.3.7 ·OH浓度的测定 | 第37-38页 |
2.3.8 H_2O_2浓度的测定 | 第38-39页 |
2.3.9 其他参数的测定 | 第39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3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9-40页 |
第三章 实验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| 第40-47页 |
3.1 引言 | 第40页 |
3.2 电极的制备 | 第40-41页 |
3.3 电极的表征及性能分析 | 第41-43页 |
3.3.1 扫描电镜(SEM)分析 | 第41-42页 |
3.3.2 电极产H_2O_2性能 | 第42-43页 |
3.4 Fe_3O_4催化剂的制备 | 第43页 |
3.5 Fe_3O_4催化剂的表征分析 | 第43-45页 |
3.5.1 X射线衍射仪(XRD)分析 | 第43-44页 |
3.5.2 Fe_3O_4的扫描电镜(SEM)和透射电镜(TEM)分析 | 第44-45页 |
3.6 本章小结 | 第45-4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6-47页 |
第四章 Fe_3O_4催化阴极电Fenton降解水中偶氮染料甲基橙研究 | 第47-58页 |
4.1 引言 | 第47-48页 |
4.2 降解特性分析 | 第48-54页 |
4.2.1 电流密度对MO降解率的影响 | 第48-49页 |
4.2.2 溶液初始pH对MO降解率的影响 | 第49-50页 |
4.2.3 催化剂的添加量对MO降解率的影响 | 第50-52页 |
4.2.4 曝气速率对MO降解率的影响 | 第52-53页 |
4.2.5 溶液初始浓度对MO降解率的影响 | 第53-54页 |
4.3 本章小结 | 第54-5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5-58页 |
第五章 MO降解路径分析及机理研究 | 第58-76页 |
5.1 MO降解过程H_2O_2和·OH浓度的变化 | 第58-59页 |
5.2 MO降解过程中UV-Vis吸收光谱和TOC的变化 | 第59-60页 |
5.3 MO降解过程NO_3~-和SO_4~(2-)浓度的变化 | 第60-62页 |
5.4 MO降解过程三维荧光光谱的变化 | 第62-64页 |
5.5 MO降解产物、机理及路径分析 | 第64-72页 |
5.5.1 MO分子几何构型优化和NBO分析 | 第64-67页 |
5.5.2 MO降解产物的测定 | 第67-70页 |
5.5.3 MO降解机理和路径分析 | 第70-72页 |
5.6 本章小结 | 第72-7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4-76页 |
第六章 实验结论和展望 | 第76-81页 |
6.1 实验结论 | 第76-79页 |
6.2 研究中存在问题与展望 | 第79-81页 |
附录: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| 第81-83页 |
致谢 | 第83-8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