致谢 | 第4-6页 |
摘要 | 第6-9页 |
Abstract | 第9-11页 |
1 引言 | 第15-23页 |
1.1 课题背景 | 第15页 |
1.2 选题依据 | 第15-16页 |
1.3 研究区存在的问题 | 第16-18页 |
1.4 研究目标和内容 | 第18-19页 |
1.5 技术路线 | 第19-21页 |
1.6 完成工作量 | 第21-23页 |
2 文献综述 | 第23-44页 |
2.1 辽东区域成矿背景 | 第23-31页 |
2.1.1 大地构造演化特征 | 第23-24页 |
2.1.2 构造背景与成矿控制 | 第24-27页 |
2.1.3 区域地层与成矿 | 第27-31页 |
2.2 侵入岩与金、铀成矿 | 第31-38页 |
2.3 辽东半岛侵入岩与金、铀成矿 | 第38-44页 |
2.3.1 辽东半岛金成矿作用研究 | 第38-41页 |
2.3.2 辽东半岛铀成矿作用研究 | 第41-44页 |
3 辽东中生代岩浆作用 | 第44-85页 |
3.1 侵入岩特征 | 第44-54页 |
3.1.1 赛马-柏林川碱性岩 | 第45-52页 |
3.1.2 三股流岩体 | 第52-54页 |
3.2 锆石U-Pb年代学 | 第54-69页 |
3.2.1 样品特征及测试方法 | 第54页 |
3.2.2 LA-ICP-MS锆石U-Pb年代学研究 | 第54-60页 |
3.2.3 锆石微量元素地球化学 | 第60-62页 |
3.2.4 锆石微量元素指示意义 | 第62-65页 |
3.2.5 锆石成因及U-Pb年龄地质意义 | 第65-69页 |
3.3 岩石地球化学 | 第69-83页 |
3.3.1 赛马-柏林川碱性岩体 | 第70-77页 |
3.3.2 三股流花岗岩体 | 第77-83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83-85页 |
4 典型矿床地质 | 第85-101页 |
4.1 印支期赛马铀矿床 | 第85-89页 |
4.1.1 概述 | 第85页 |
4.1.2 矿体特征 | 第85-87页 |
4.1.3 矿化阶段 | 第87-88页 |
4.1.4 成矿要素 | 第88-89页 |
4.2 燕山期与中酸性岩浆相关的金矿 | 第89-99页 |
4.2.1 五龙金矿 | 第89-95页 |
4.2.2 四道沟金矿床 | 第95-99页 |
4.3 本章小结 | 第99-101页 |
5 成矿作用研究 | 第101-139页 |
5.1 流体包裹体研究 | 第101-122页 |
5.1.1 测试方法 | 第102页 |
5.1.2 赛马碱性岩区 | 第102-104页 |
5.1.3 锆钛温度计 | 第104-105页 |
5.1.4 五龙金矿 | 第105-117页 |
5.1.5 四道沟金矿 | 第117-122页 |
5.2 稳定同位素研究 | 第122-135页 |
5.2.1 碳氢氧同位素组成 | 第122-126页 |
5.2.2 硫铅同位素组成 | 第126-135页 |
5.3 矿床成因 | 第135-137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137-139页 |
6 成矿背景与成矿模式 | 第139-162页 |
6.1 岩石成因及岩浆源区 | 第139-151页 |
6.1.1 印支期碱性岩 | 第139-146页 |
6.1.2 燕山期花岗岩 | 第146-151页 |
6.2 地球动力学背景 | 第151-156页 |
6.2.1 印支期 | 第151-153页 |
6.2.2 燕山期 | 第153-156页 |
6.3 印支期岩浆活动与成岩成矿演化模式 | 第156-158页 |
6.4 燕山期岩浆活动与成矿演化模式 | 第158-160页 |
6.5 辽东-胶东半岛中生代金成矿作用对比 | 第160-161页 |
6.6 本章小结 | 第161-162页 |
7 结论 | 第162-167页 |
7.1 主要成果 | 第162-164页 |
7.2 主要创新点 | 第164-16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67-191页 |
附录A 图版Ⅰ野外地质照片 | 第191-195页 |
附录B 图版Ⅱ岩石显微照片 | 第195-197页 |
附录C 野外岩石样品鉴定表 | 第197-201页 |
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| 第201-207页 |
学位论文数据集 | 第20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