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3-4页 |
英文摘要 | 第4页 |
1 绪论 | 第7-12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7-8页 |
1.2 文献综述 | 第8-9页 |
1.2.1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| 第8-9页 |
1.2.2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| 第9页 |
1.3 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9-10页 |
1.4 研究方法及路线 | 第10-12页 |
2 定格动画与真人电影的哥特式影像风格 | 第12-21页 |
2.1 环境影响与风格形成 | 第12-14页 |
2.1.1 与定格动画的初识——启蒙时期 | 第12-13页 |
2.1.2 制度压抑与风格爆发——成熟时期 | 第13-14页 |
2.2 背离迪斯尼的另类动画影像风格 | 第14-18页 |
2.2.1 定格动画与生俱来的作者特性 | 第14-16页 |
2.2.2 独特叙事视角的哥特式动画 | 第16-18页 |
2.3 立足好莱坞的个性电影影像风格 | 第18-21页 |
2.3.1 定格动画作者与好莱坞真人电影作者 | 第18-19页 |
2.3.2 新好莱坞的融合类型电影 | 第19-21页 |
3 定格动画与哥特式风格的默契 | 第21-39页 |
3.1 定格动画的技术与艺术语言特色 | 第21-27页 |
3.1.1 真实的工艺——材料制作 | 第21-22页 |
3.1.2 静止的表演——动作拍摄 | 第22-23页 |
3.1.3 延伸的空间——场景设计 | 第23-25页 |
3.1.4 变幻的时间——灯光设置 | 第25-27页 |
3.2 定格动画的真实与幻象 | 第27-31页 |
3.2.1 接近真实与排斥真实 | 第27-28页 |
3.2.2 写实风格定格动画——真实幻觉的塑造 | 第28-29页 |
3.2.3 超现实主义风格定格动画——颠覆事物常态的再创作 | 第29-31页 |
3.3 蒂姆·波顿定格动画技法与哥特式影像表达 | 第31-39页 |
3.3.1 2D赛璐珞与 3D定格的结合技术——《文森特》 | 第31-33页 |
3.3.2 电脑辅助位移摄影机技术——《圣诞夜惊魂》 | 第33-34页 |
3.3.3 偶形工艺技术创新——《僵尸新娘》 | 第34-36页 |
3.3.4 定格动画的CG技术——《科学怪狗》 | 第36-39页 |
4 蒂姆?波顿真人电影中的动画印记 | 第39-52页 |
4.1 真人电影的动画特技运用 | 第39-43页 |
4.1.1 动画与电影特技的溯源 | 第39-40页 |
4.1.2 定格动画拍摄技术时期 | 第40-41页 |
4.1.3 电脑数字动画技术时期 | 第41-43页 |
4.2 真人电影的动画性叙事特征 | 第43-47页 |
4.2.1 动画特殊叙事特征 | 第43页 |
4.2.2 蒂姆·波顿定格动画的叙事特征 | 第43-44页 |
4.2.3 幻想与虚构的真人电影世界 | 第44-45页 |
4.2.4 反窥人类的独特叙事视角 | 第45-46页 |
4.2.5 真人演绎的童话故事 | 第46-47页 |
4.3 真人电影的动画式艺术风格 | 第47-52页 |
4.3.1 动画的艺术风格特征 | 第47页 |
4.3.2 角色造型的夸张与变形 | 第47-49页 |
4.3.3 影像的色彩运用 | 第49-50页 |
4.3.4 音乐的多重作用 | 第50-52页 |
5 结语 | 第52-53页 |
致谢 | 第53-5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4-56页 |
附录 | 第56-57页 |
A. 参考影片 | 第56-57页 |
B.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| 第5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