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8-11页 |
Abstract | 第11-13页 |
前言 | 第14-16页 |
第一章 白背飞虱研究进展 | 第16-24页 |
1.1 白背飞虱的为害 | 第16页 |
1.2 白背飞虱与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 | 第16-18页 |
1.3 白背飞虱的迁飞 | 第18-19页 |
1.4 白背飞虱的化学防治及其抗性发展 | 第19-21页 |
1.5 白背飞虱对杀虫剂抗药性机理研究 | 第21-22页 |
1.6 白背飞虱抗药性综合治理 | 第22-24页 |
第二章 贵州白背飞虱抗药性水平现状分析 | 第24-33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24-27页 |
1.1 材料 | 第24-26页 |
1.1.1 供试虫源 | 第24-26页 |
1.1.2 供试药剂 | 第26页 |
1.2 方法 | 第26页 |
1.2.1 药剂配制 | 第26页 |
1.2.2 药剂毒力测定 | 第26页 |
1.2.3 相对敏感基线 | 第26页 |
1.3 数据统计及分析 | 第26-27页 |
2 结果与分析 | 第27-30页 |
2.1 贵州省白背飞虱对毒死蜱的抗性水平 | 第27页 |
2.2 贵州省白背飞虱对异丙威的抗性水平 | 第27-28页 |
2.3 贵州省白背飞虱对吡蚜酮的抗性水平 | 第28页 |
2.4 贵州省白背飞虱对噻嗪酮的抗性水平 | 第28-29页 |
2.5 贵州省白背飞虱对吡虫啉的抗性水平 | 第29页 |
2.6 贵州省白背飞虱对噻虫嗪的抗性水平 | 第29-30页 |
2.7 贵州省白背飞虱对烯啶虫胺的抗性水平 | 第30页 |
3 结论与讨论 | 第30-33页 |
第三章 贵州白背飞虱对杀虫剂的敏感性监测 | 第33-52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33-35页 |
1.1 材料 | 第33-34页 |
1.1.1 供试虫源 | 第33页 |
1.1.2 供试药剂 | 第33-34页 |
1.2 方法 | 第34-35页 |
1.2.1 药剂配制 | 第34页 |
1.2.2 药剂毒力测定 | 第34页 |
1.2.3 相对敏感基线 | 第34-35页 |
1.3 数据处理 | 第35页 |
2 结果与分析 | 第35-50页 |
2.1 2012-2015 年白背飞虱的敏感性测定结果 | 第35-41页 |
2.1.1 2012 年白背飞虱对几种杀虫剂的敏感性测定 | 第35页 |
2.1.2 2013 年白背飞虱对几种杀虫剂的敏感性测定 | 第35页 |
2.1.3 2014 年白背飞虱对几种杀虫剂的敏感性测定 | 第35页 |
2.1.4 2015 年白背飞虱对几种杀虫剂的敏感性测定 | 第35-41页 |
2.2 白背飞虱敏感性动态监测 | 第41-49页 |
2.2.1 白背飞虱对毒死蜱的抗性动态监测 | 第41页 |
2.2.2 白背飞虱对敌敌畏的敏感性监测 | 第41-42页 |
2.2.3 白背飞虱对异丙威的抗性动态监测 | 第42-43页 |
2.2.4 白背飞虱对甲萘威的敏感性监测 | 第43-44页 |
2.2.5 白背飞虱对高效氯氰菊酯的敏感性监测 | 第44页 |
2.2.6 白背飞虱对溴氰菊酯的敏感性监测 | 第44-45页 |
2.2.7 白背飞虱对吡蚜酮的抗性动态监测 | 第45-46页 |
2.2.8 白背飞虱对噻嗪酮的抗性动态监测 | 第46页 |
2.2.9 白背飞虱对吡虫啉的抗性动态监测 | 第46-47页 |
2.2.10 白背飞虱对噻虫嗪的抗性动态监测 | 第47-48页 |
2.2.11 白背飞虱对烯啶虫胺的抗性动态监测 | 第48页 |
2.2.12 白背飞虱对环氧虫啶的敏感性监测 | 第48-49页 |
2.3 贵州白背飞虱敏感基线的建立 | 第49-50页 |
3 结论与讨论 | 第50-52页 |
第四章 延缓白背飞虱抗药性的农药复配增效配方筛选 | 第52-58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52-53页 |
1.1 材料 | 第52-53页 |
1.1.1 供试昆虫 | 第52页 |
1.1.2 试验药剂 | 第52-53页 |
1.2 方法 | 第53页 |
1.2.1 供试药剂配制 | 第53页 |
1.2.2 混剂配比的设置 | 第53页 |
1.2.3 单剂与混剂致死中浓度的测定 | 第53页 |
1.3 数据处理 | 第53页 |
2 结果与分析 | 第53-54页 |
2.1 单剂毒力测定结果 | 第53页 |
2.2 共毒因子法定性筛选 | 第53-54页 |
2.3 共毒系数法定量筛选 | 第54页 |
3 结论与讨论 | 第54-58页 |
第五章 白背飞虱受烯啶虫胺诱导后抗性相关基因的转录组学分析 | 第58-84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58-63页 |
1.1 材料 | 第58-59页 |
1.1.1 供试昆虫 | 第58页 |
1.1.2 实验主要试剂 | 第58-59页 |
1.1.3 实验主要仪器 | 第59页 |
1.2 方法 | 第59-62页 |
1.2.1 毒力测定 | 第59页 |
1.2.2 Total RNA提取 | 第59页 |
1.2.3 RNA质量检测 | 第59页 |
1.2.4 白背飞虱的转录组测序流程 | 第59-62页 |
1.3 数据处理 | 第62-63页 |
2 结果与分析 | 第63-82页 |
2.1 生物测定 | 第63页 |
2.2 烯啶虫胺处理组和对照组白背飞虱样本RNA质量检测 | 第63页 |
2.3 烯啶虫胺处理组和对照组白背飞虱转录组数据分析 | 第63-65页 |
2.4 烯啶虫胺处理白背飞虱样本转录组注释和分类 | 第65-73页 |
2.4.1 烯啶虫胺处理白背飞虱样本NR的注释结果 | 第66-67页 |
2.4.2 烯啶虫胺处理白背飞虱样本GO注释 | 第67-70页 |
2.4.5 烯啶虫胺处理白背飞虱样本编码蛋白(CDS)分析 | 第70-71页 |
2.4.6 简单重复序列标记(Simple Sequence Repeats,SSRs)分析 | 第71-72页 |
2.4.7 烯啶虫胺处理组和对照组白背飞虱样本参考序列比对 | 第72-73页 |
2.4.8 烯啶虫胺处理组和对照组白背飞虱样本基因表达水平统计 | 第73页 |
2.5 烯啶虫胺处理组和对照组白背飞虱样本转录组差异表达分析 | 第73-80页 |
2.6 烯啶虫胺处理白背飞虱转录组中抗药性相关基因表达分析 | 第80-82页 |
3 结论与讨论 | 第82-84页 |
第六章 白背飞虱受环氧虫啶诱导后抗性相关基因的转录组学分析 | 第84-107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84-86页 |
1.1 材料 | 第84-85页 |
1.1.1 供试昆虫 | 第84页 |
1.1.2 实验主要试剂 | 第84页 |
1.1.3 实验主要仪器 | 第84-85页 |
1.2 方法 | 第85-86页 |
1.2.1 毒力测定 | 第85页 |
1.2.2 Total RNA提取 | 第85页 |
1.2.3 RNA质量检测 | 第85页 |
1.2.4 白背飞虱的转录组测序流程 | 第85-86页 |
1.2.4.4.3 抗性相关基因筛选与分析 | 第85-86页 |
1.3 数据处理 | 第86页 |
2 结果与分析 | 第86-105页 |
2.1 生物测定 | 第86页 |
2.2 环氧虫啶处理组与对照组白背飞虱样本RNA质量检测 | 第86页 |
2.3 环氧虫啶处理组与对照组白背飞虱样本转录组数据分析 | 第86-88页 |
2.4 环氧虫啶处理组与对照组白背飞虱样本转录组注释和分类 | 第88-96页 |
2.4.1 环氧虫啶处理白背飞虱样本NR的注释结果 | 第89-90页 |
2.4.2 环氧虫啶处理白背飞虱样本GO注释 | 第90-92页 |
2.4.3 环氧虫啶处理白背飞虱样本KOG注释 | 第92-93页 |
2.4.4 环氧虫啶处理白背飞虱样本KEGG途径分析 | 第93页 |
2.4.5 环氧虫啶处理白背飞虱样本编码蛋白(CDS)分析 | 第93-94页 |
2.4.6 简单重复序列标记(SSRs)分析 | 第94-95页 |
2.4.7 参考序列比对 | 第95-96页 |
2.4.8 环氧虫啶处理白背飞虱样本基因表达水平统计 | 第96页 |
2.5 环氧虫啶处理组和对照组白背飞虱样本转录组差异表达分析 | 第96-103页 |
2.6 环氧虫啶处理白背飞虱转录组中抗药性相关基因表达分析 | 第103-105页 |
3 结论与讨论 | 第105-107页 |
第七章 白背飞虱受环氧虫啶诱导后抗性相关差异基因的实时荧光定量(qRT-PCR)分析 | 第107-120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107-110页 |
1.1 材料 | 第107-108页 |
1.1.1 供试昆虫 | 第107页 |
1.1.2 主要仪器及试剂(盒) | 第107-108页 |
1.2 方法 | 第108-109页 |
1.2.1 RNA的抽提 | 第108页 |
1.2.2 RNA质量检测 | 第108页 |
1.2.3 去基因组DNA和cDNA的合成 | 第108-109页 |
1.2.4 实时荧光定量PCR | 第109页 |
1.3 数据分析 | 第109-110页 |
2 结果与分析 | 第110-113页 |
2.1 RNA质量检测 | 第110-112页 |
2.2 qRT-PCR结果 | 第112-113页 |
2.2.1 预实验测试 | 第112页 |
2.2.2 扩增曲线与熔解曲线 | 第112页 |
2.2.3 成功扩增的5个基因的qRT-PCR分析 | 第112-113页 |
3 结论与讨论 | 第113-120页 |
第八章 全文总结 | 第120-123页 |
1 主要结果和结论 | 第120-121页 |
1.1 贵州省白背飞虱的抗药性水平现状分析 | 第120页 |
1.2 贵州省白背飞虱对12种杀虫剂的敏感性监测 | 第120页 |
1.3 延缓白背飞虱抗性的农药复配增效配方筛选 | 第120-121页 |
1.4 白背飞虱对烯啶虫胺抗性相关基因的转录组学分析 | 第121页 |
1.5 白背飞虱对环氧虫啶抗性相关基因的转录组学分析 | 第121页 |
1.6 白背飞虱对环氧虫啶抗性相关差异基因的实时荧光定量(qRT-PCR)分析 | 第121页 |
2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| 第121-122页 |
2.1 明确了贵州省白背飞虱对常用杀虫剂的抗性水平及抗性发展趋势 | 第121页 |
2.2 获得了5组杀虫剂复配增效配方 | 第121-122页 |
2.3 全面解析了烯啶虫胺、环氧虫啶胁迫下白背飞虱的转录组数据并明确了抗性相关基因 | 第122页 |
3 下一步研究的主要方向 | 第122-123页 |
3.1 加强合作,联防联控 | 第122页 |
3.2 对转录组数据进行深入分析 | 第122-123页 |
致谢 | 第123-12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24-137页 |
附录 1 博士期间研究成果 | 第137-138页 |
1)发表文章 | 第137页 |
2)申请专利 | 第137-138页 |
附录 2 缩略词列表 | 第138-13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