哲学诠释学视野下的司法审判活动
内容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0页 |
引言 | 第10-12页 |
一、方法论诠释学的历史梳理及哲学反思 | 第12-25页 |
(一) 作为解释技艺的局部诠释学 | 第12-15页 |
1. 圣经诠释学 | 第13-14页 |
2. 语文学诠释学 | 第14-15页 |
3. 法学诠释学 | 第15页 |
(二) 作为理解方法论的普遍诠释学 | 第15-25页 |
1. 施莱尔马赫的诠释学思想 | 第16-19页 |
2. 狄尔泰的诠释学思想 | 第19-22页 |
3. 对方法论诠释学的哲学反思 | 第22-25页 |
二、传统法律方法论的基本内容及其反思 | 第25-41页 |
(一) 司法三段论的历史困境 | 第26-31页 |
1. 司法三段论的确立 | 第26-27页 |
2. 司法三段论的历史遭遇 | 第27-28页 |
3. 司法三段论的困境分析 | 第28-31页 |
(二) 方法论法律解释学的历史发展 | 第31-36页 |
1. 方法论法律解释学在西方的历史 | 第32-34页 |
2. 方法论法律解释学在中国的发展 | 第34-36页 |
(三) 传统法律方法学说理论反思 | 第36-41页 |
1. 方法论法律解释学的内在矛盾 | 第36-38页 |
2. 传统法律方法论的深层分析 | 第38-41页 |
三、哲学诠释学的基本思想及其对审判活动的理论意义 | 第41-57页 |
(一) 海德格尔的此在诠释学 | 第41-45页 |
1. 此在诠释学的内涵 | 第42-43页 |
2. 此在诠释学的历史贡献 | 第43-45页 |
(二) 伽达默尔的哲学诠释学 | 第45-51页 |
1. 前见理论和时间距离 | 第45-47页 |
2. 效果历史意识和视域融合 | 第47-49页 |
3. 哲学诠释学的对话理论 | 第49-51页 |
(三) 哲学诠释学对审判活动的理论意义 | 第51-57页 |
1. 法律文本的重新解读 | 第51-53页 |
2. 法官角色的重新定位 | 第53-55页 |
3. 司法过程中的对话 | 第55-57页 |
致谢 | 第57-5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9-6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