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1 绪论 | 第10-16页 |
1.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| 第10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| 第10-13页 |
1.2.1 国内外对磨屑的研究动态 | 第11页 |
1.2.2 国内外对颗粒物运动规律的研究 | 第11-12页 |
1.2.3 国内外对磨损颗粒物的研究 | 第12-13页 |
1.2.4 小结 | 第13页 |
1.3 本课题拟采用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| 第13-16页 |
2 轮胎磨损颗粒物散射模型 | 第16-31页 |
2.1 二维散射模型建立方法 | 第16页 |
2.2 轮胎-覆盖件-磨损颗粒物物理模型 | 第16-17页 |
2.3 磨损颗粒物散射路径解析建模 | 第17-18页 |
2.4 磨损颗粒物运动阶段分析 | 第18-20页 |
2.4.1 边界层原理 | 第18-19页 |
2.4.2 运动阶段划分 | 第19页 |
2.4.3 磨损颗粒物在流场中的受力分析 | 第19-20页 |
2.5 流场速度分布解析 | 第20-23页 |
2.5.1 轮胎滚动形成气流的速度场分布 | 第20-21页 |
2.5.2 边界层中气流场的速度分布 | 第21-23页 |
2.6 磨损颗粒物运动轨迹分析 | 第23-29页 |
2.6.1 磨损颗粒物散射初速度确定 | 第23-24页 |
2.6.2 磨损颗粒物运动参数选择 | 第24页 |
2.6.3 磨损颗粒物运动轨迹分析 | 第24-29页 |
2.7 本章小结 | 第29-31页 |
3 磨损颗粒物与覆盖件碰撞的实验 | 第31-45页 |
3.1 试验目的和试验内容 | 第31-32页 |
3.2 试验设计 | 第32-37页 |
3.2.1 试验原理 | 第32页 |
3.2.2 试验装置介绍 | 第32-37页 |
3.3 实验过程 | 第37-38页 |
3.3.1 设备调试与校验 | 第37-38页 |
3.3.2 实验具体操作 | 第38页 |
3.4 实验结果分析 | 第38-43页 |
3.4.1 不同车速下磨损颗粒物粒度分布 | 第39-42页 |
3.4.2 不同接地印迹下磨损颗粒物粒度分布 | 第42-43页 |
3.5 试验误差分析 | 第43-44页 |
3.6 本章小结 | 第44-45页 |
4 影响磨损颗粒物运动的因素分析 | 第45-58页 |
4.1 各因素对磨损颗粒物运动的影响 | 第45-52页 |
4.1.1 车速v对磨损颗粒物运动轨迹的影响 | 第45页 |
4.1.2 接地印迹半长度a对磨损颗粒物运动的影响 | 第45-47页 |
4.1.3 轮胎滑移率s对磨损颗粒物运动的影响 | 第47-49页 |
4.1.4 轮胎与覆盖件之间的距离L对磨损颗粒物运动的影响 | 第49-51页 |
4.1.5 轮胎半径R对磨损颗粒物运动的影响 | 第51-52页 |
4.2 作用力对磨损颗粒物运动的影响 | 第52-57页 |
4.2.1 汽车前进气流对磨损颗粒物运动的影响 | 第52-53页 |
4.2.2 轮胎滚动气流对磨损颗粒物运动的影响 | 第53-55页 |
4.2.3 流场速度梯度对磨损颗粒物运动的影响 | 第55-56页 |
4.2.4 重力和浮力对磨损颗粒物运动的影响 | 第56-57页 |
4.3 本章小结 | 第57-58页 |
5 因素的交互作用对磨损颗粒物运动的影响 | 第58-68页 |
5.1 正交试验设计 | 第58-61页 |
5.1.1 考虑交互作用的正交试验设计 | 第59页 |
5.1.2 交互作用正交试验方案的设计 | 第59-61页 |
5.2 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| 第61-66页 |
5.2.1 极差分析法 | 第61-62页 |
5.2.2 方差分析法 | 第62-64页 |
5.2.3 因素水平与指标趋势图 | 第64-66页 |
5.3 本章小结 | 第66-68页 |
6 总结与展望 | 第68-70页 |
6.1 总结 | 第68-69页 |
6.2 研究展望 | 第69-7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0-73页 |
附录 | 第73-75页 |
在学研究成果 | 第75-76页 |
致谢 | 第7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