聚氨酯(PU)改性沥青的制备与性能研究
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1-22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1-12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2-15页 |
1.3 研究现状分析与评价 | 第15-19页 |
1.3.1 聚氨酯(PU)化学及结构 | 第15-17页 |
1.3.2 聚氨酯(PU)的研究与应用 | 第17-19页 |
1.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9-22页 |
1.4.1 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9-20页 |
1.4.2 技术路线 | 第20-22页 |
第二章 聚氨酯(PU)改性沥青常规性能研究 | 第22-69页 |
2.1 改性沥青基本性能研究 | 第22-32页 |
2.1.1 原材料 | 第22-26页 |
2.1.2 PU改性沥青的制备 | 第26-27页 |
2.1.3 PU改性沥青性能测试 | 第27-28页 |
2.1.4 结果与讨论 | 第28-32页 |
2.2 PU改性沥青相容性研究 | 第32-37页 |
2.2.1 不同相容剂掺量的改性沥青制备 | 第33页 |
2.2.2 离析试验结果分析 | 第33-35页 |
2.2.3 荧光显微镜分析 | 第35-37页 |
2.3 PU改性沥青的粘度分析 | 第37-51页 |
2.3.1 粘度试验过程 | 第38页 |
2.3.2 粘度-温度结果分析与评价 | 第38-47页 |
2.3.3 PU改性沥青粘度随时间的变化 | 第47-51页 |
2.4 测力延度试验 | 第51-59页 |
2.4.1 试验内容 | 第52-53页 |
2.4.2 结果分析与评价 | 第53-59页 |
2.5 PU改性沥青老化性能研究 | 第59-67页 |
2.5.1 改性沥青老化试验及评价方法 | 第60-61页 |
2.5.2 PU改性沥青老化后软化点、延度的变化 | 第61-63页 |
2.5.3 PU改性沥青粘度老化性能评价 | 第63-67页 |
2.6 小结 | 第67-69页 |
第三章 PU改性沥青的高温和低温性能研究 | 第69-89页 |
3.1 引言 | 第69页 |
3.2 动态剪切流变(DSR)性能研究 | 第69-81页 |
3.2.1 动态剪切流变(DSR)试验方法 | 第70-71页 |
3.2.2 动态剪切流变(DSR)试验内容 | 第71页 |
3.2.3 高温温度扫描及结果分析 | 第71-78页 |
3.2.4 低温温度扫描及结果分析 | 第78-81页 |
3.3 简支梁弯曲蠕变(BBR)试验研究 | 第81-87页 |
3.3.1 BBR试验方法 | 第81-82页 |
3.3.2 BBR试验内容 | 第82-83页 |
3.3.3 试验结果分析评价 | 第83-87页 |
3.4 小结 | 第87-89页 |
第四章 PU改性沥青改性机理研究 | 第89-108页 |
4.1 红外光谱试验分析 | 第89-96页 |
4.1.1 试验过程 | 第89-90页 |
4.1.2 结果分析与评价 | 第90-96页 |
4.2 PU改性沥青差示扫描量热分析 | 第96-99页 |
4.2.1 DSC试验内容与方法 | 第97页 |
4.2.2 PU改性沥青DSC分析与评价 | 第97-99页 |
4.3 PU改性沥青原子力显微镜分析 | 第99-106页 |
4.3.1 AFM试验内容 | 第100页 |
4.3.2 PU改性沥青AFM分析与评价 | 第100-106页 |
4.4 小结 | 第106-108页 |
第五章 改性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研究 | 第108-116页 |
5.1 原材料 | 第108-109页 |
5.2 沥青混合料级配的确定 | 第109-112页 |
5.2.1 PU改性沥青最佳沥青用量的确定 | 第110-112页 |
5.3 混合料性能研究 | 第112-114页 |
5.3.1 混合料高温稳定性研究 | 第112-113页 |
5.3.2 混合料低温抗裂性研究 | 第113-114页 |
5.3.3 混合料水稳定性研究 | 第114页 |
5.4 小结 | 第114-116页 |
结论与展望 | 第116-120页 |
主要结论 | 第116-118页 |
创新点 | 第118页 |
展望 | 第118-12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20-126页 |
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126-128页 |
致谢 | 第12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