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4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6页 |
| 1 绪论 | 第9-18页 |
| 1.1 研究背景和意义 | 第9-10页 |
| 1.2 高性能混凝土及其研究现状 | 第10-13页 |
| 1.2.1 高性能混凝土的概念 | 第10-11页 |
| 1.2.2 研究现状 | 第11-13页 |
| 1.3 混凝土收缩的研究现状 | 第13-16页 |
| 1.3.1 干燥收缩 | 第13-14页 |
| 1.3.2 自收缩 | 第14-16页 |
| 1.4 存在的问题 | 第16页 |
| 1.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6-18页 |
| 2 混凝土收缩理论与矿物掺合料作用机理 | 第18-29页 |
| 2.1 概述 | 第18页 |
| 2.2 混凝土收缩的类型及影响因素 | 第18-26页 |
| 2.2.1 塑性收缩 | 第18-19页 |
| 2.2.2 温度收缩 | 第19页 |
| 2.2.3 碳化收缩 | 第19-20页 |
| 2.2.4 干燥收缩 | 第20-24页 |
| 2.2.5 自收缩 | 第24-26页 |
| 2.3 矿物掺合料作用机理 | 第26-28页 |
| 2.3.1 常用矿物掺合料 | 第26-27页 |
| 2.3.2 矿物掺合料效应 | 第27-28页 |
| 2.4 本章小结 | 第28-29页 |
| 3 双掺矿物掺合料高性能混凝土强度与收缩试验研究 | 第29-50页 |
| 3.1 概述 | 第29页 |
| 3.2 高性能混凝土原材料与试验方案 | 第29-35页 |
| 3.2.1 原材料 | 第29-31页 |
| 3.2.2 试验方案 | 第31-35页 |
| 3.3 掺矿物掺合料对高性能混凝土强度的影响 | 第35-39页 |
| 3.4 掺矿物掺合料对高性能混凝土收缩的影响 | 第39-49页 |
| 3.4.1 对总收缩的影响 | 第39-42页 |
| 3.4.2 对自收缩的影响 | 第42-45页 |
| 3.4.3 对干缩的影响 | 第45-48页 |
| 3.4.4 对总收缩中自收缩所占比例的影响 | 第48-49页 |
| 3.5 本章小结 | 第49-50页 |
| 4 双掺矿物掺合料高性能混凝土强度和收缩计算模型 | 第50-76页 |
| 4.1 概述 | 第50页 |
| 4.2 常用的收缩计算模型 | 第50-65页 |
| 4.2.1 ACI209R-92模型 | 第50-52页 |
| 4.2.2 CEB-FIP模型 | 第52-54页 |
| 4.2.3 欧洲规范模型 | 第54-56页 |
| 4.2.4 美国桥梁规范AASHTO-LRFD 2007模型 | 第56-57页 |
| 4.2.5 日本JSCE模型 | 第57-58页 |
| 4.2.6 我国桥梁规范JTG D62-2004模型 | 第58-59页 |
| 4.2.7 Bazant模型 | 第59-61页 |
| 4.2.8 铁梦模型 | 第61页 |
| 4.2.9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模型 | 第61-62页 |
| 4.2.10 GL2000模型 | 第62-65页 |
| 4.3 已有模型与试验数据对比 | 第65-68页 |
| 4.4 本文双掺矿物掺合料高性能混凝土强度和收缩计算模型 | 第68-75页 |
| 4.4.1 强度模型 | 第70-71页 |
| 4.4.2 总收缩模型 | 第71-73页 |
| 4.4.3 自收缩模型 | 第73-75页 |
| 4.5 本章小结 | 第75-76页 |
| 5 结论与展望 | 第76-78页 |
| 5.1 结论 | 第76-77页 |
| 5.2 展望 | 第77-78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78-82页 |
|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| 第82-83页 |
| 致谢 | 第83-8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