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建筑科学论文--建筑设计论文--一般性问题论文--设计原理、原则和管理工作论文--建筑节能设计论文

基于全生命周期的建筑碳排放评价模型

摘要第4-5页
Abstract第5页
1 绪论第9-18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第9-11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低碳建筑产生原因第9-10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低碳建筑与绿色建筑区别第10-11页
    1.2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1-12页
    1.3 国内外碳排放研究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国外碳排放研究现状第12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国内碳排放研究现状第12-13页
    1.4 低碳建筑举例第13-15页
    1.5 研究内容、路线及方法第15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5.1 研究内容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5.2 研究技术路线第16页
        1.5.3 研究方法第16-17页
    1.6 本章小结第17-18页
2 绿色建筑评价模型研究第18-25页
    2.1 国内外低碳发展史第18-19页
    2.2 国内外绿色建筑评价模型第19-20页
    2.3 国外绿色建筑评价模型研究第20-22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英国BREEAM第20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德国DGNB第20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美国LEED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2.3.4 多国GBTool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2.3.5 日本CASBEE第21-22页
    2.4 国内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研究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第22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第22-23页
    2.5 国内外绿色建筑评价模型总结第23-24页
    2.6 本章小结第24-25页
3 建筑碳排放核算模型第25-42页
    3.1 碳排放的核算单位第25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功能单位第25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CO_2当量第25页
    3.2 能源碳排放因子第25-2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碳排放因子第2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碳排放因子选取原则第26-27页
    3.3 碳排放核算边界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研究对象第27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核算边界第27-28页
    3.4 按全生命期分阶段计算第28-35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设计阶段碳排放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建筑物化阶段第29-33页
        3.4.3 使用维护阶段碳排放计算公式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3.4.4 拆除处理阶段碳排放第34-35页
    3.5 实例碳排放核算第35-41页
        3.5.1 项目介绍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3.5.2 碳排放因子选择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3.5.3 生命周期碳排放核算第37-40页
        3.5.4 总结与分析第40-41页
    3.6 本章小结第41-42页
4 建筑低碳评价模型第42-69页
    4.1 选取指标的原则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科学性原则第42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系统性原则第42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精简实用性原则第42页
        4.1.4 低碳导向性原则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4.1.5 地域性原则第43页
    4.2 影响因素第43-4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设计阶段第43-45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物化阶段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运营维护阶段第46-47页
        4.2.4 拆除回收处理阶段第47-48页
    4.3 确定指标第48-55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指标体系层次第48-49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确定初选指标第49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确定最终指标第49-55页
    4.4 构建指标体系第55-61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方法介绍第55-58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确定权重第58-61页
    4.5 建立低碳建筑评价模型第61-65页
        4.5.1 评价模型指标说明第61页
        4.5.2 指标得分点第61-65页
    4.6 实例应用第65-68页
    4.7 本章小结第68-69页
5 低碳建筑经济效益分析及对策第69-74页
    5.1 低碳经济性分析第69-71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成本分析第69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收益分析第69-70页
        5.1.3 现金流量图第70-71页
    5.2 低碳发展对策第71-73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低碳现状第71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发展对策第71-73页
    5.3 本章小结第73-74页
结论第74-76页
参考文献第76-79页
附录A 关于低碳影响因素的重要性调查问卷第79-81页
附录B 公共建筑低碳评价模型指标权重调查问卷第81-86页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第86-87页
致谢第87-88页

论文共88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基于现代大学制度的教授治学与治校研究
下一篇:基于生命周期的高新技术企业融资模式研究--以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为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