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1 绪论 | 第9-17页 |
1.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| 第9-10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进展 | 第10-14页 |
1.2.1 水库(群)跨流域调水工程现状 | 第10-11页 |
1.2.2 跨流域水库群联合优化调度模型 | 第11-13页 |
1.2.3 跨流域水库群联合优化调度规则 | 第13-14页 |
1.2.4 存在的问题 | 第14页 |
1.3 本文研究内容与结构 | 第14-17页 |
1.3.1 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4-16页 |
1.3.2 论文结构框架 | 第16-17页 |
2 工程实例概况及其资料分析 | 第17-31页 |
2.1 工程背景概况 | 第17-20页 |
2.1.1 水库群联合调度研究的必要性分析 | 第17-18页 |
2.1.2 跨流域引水工程概况 | 第18-20页 |
2.2 基本资料处理及分析 | 第20-30页 |
2.2.1 水库资料三性审查 | 第20-21页 |
2.2.2 H水库来水及用水资料分析 | 第21-23页 |
2.2.3 大伙房水库来水及用水资料分析 | 第23-25页 |
2.2.4 碧流河水库来水及用水资料分析 | 第25-27页 |
2.2.5 丰枯遭遇分析 | 第27-30页 |
2.3 小结 | 第30-31页 |
3 大伙房水库跨流域引水量的研究 | 第31-45页 |
3.1 问题描述 | 第31-32页 |
3.2 水库群引(调)水与供水调度图及调度规则 | 第32-34页 |
3.3 水库群引(调)水与供水联合优化调度模型 | 第34-36页 |
3.3.1 目标函数 | 第34-35页 |
3.3.2 约束条件 | 第35-36页 |
3.3.3 优化变量 | 第36页 |
3.4 水库群联合调度模型的求解方法 | 第36-39页 |
3.4.1 Pareto解集的概念 | 第36-37页 |
3.4.2 带精英策略的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 | 第37-39页 |
3.5 H水库与大伙房水库联合调度模型求解 | 第39-44页 |
3.5.1 两库联合调度确定H水库最大可供水量 | 第39-43页 |
3.5.2 大伙房水库的可引水量分析 | 第43-44页 |
3.6 小结 | 第44-45页 |
4 H水库-大伙房-碧流河水库引水与供水联合调度研究 | 第45-58页 |
4.1 推求碧流河水库满引后工业生活最大可供水量 | 第45-47页 |
4.2 H水库-大伙房-碧流河水库联合调度模型求解及结果 | 第47-52页 |
4.3 水库群引水与供水联合调度图的分析 | 第52-57页 |
4.4 小结 | 第57-58页 |
5 H水库-大伙房-碧流河水库群联合调度的改进方案 | 第58-74页 |
5.1 水库群联合调度改进方案的设定 | 第58-59页 |
5.2 水库群联合调度模型Ⅱ的求解和分析 | 第59-66页 |
5.2.1 水库群联合调度模型Ⅱ的求解 | 第59-62页 |
5.2.2 水库群联合调度模型Ⅰ和模型Ⅱ的结果对比 | 第62-66页 |
5.3 水库群联合调度模型Ⅲ的求解和分析 | 第66-73页 |
5.3.1 水库群联合调度模型Ⅲ的求解 | 第66-69页 |
5.3.2 水库群联合调度模型Ⅰ和模型Ⅲ的结果对比 | 第69-73页 |
5.4 小结 | 第73-74页 |
6 结论与展望 | 第74-77页 |
6.1 结论 | 第74-75页 |
6.2 展望 | 第75-7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7-80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| 第80-81页 |
致谢 | 第81-8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