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9-16页 |
1.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| 第9-10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9-10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0页 |
1.2 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与评论 | 第10-13页 |
1.2.1 民生科技的相关研究 | 第10-11页 |
1.2.2 社会公正问题的相关研究 | 第11-12页 |
1.2.3 科技发展中的社会公正问题相关研究 | 第12-13页 |
1.2.4 国内外文献综述的简析 | 第13页 |
1.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| 第13-14页 |
1.3.1 研究内容 | 第13-14页 |
1.3.2 研究方法 | 第14页 |
1.4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| 第14-16页 |
第2章 中国提出发展民生科技的背景和涵义 | 第16-25页 |
2.1 我国提出民生科技的背景分析 | 第16-19页 |
2.1.1 迎接第六次科技革命的挑战 | 第16-17页 |
2.1.2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| 第17-18页 |
2.1.3 贯彻以人为本的科技发展战略 | 第18-19页 |
2.2 民生科技的概念分析 | 第19-21页 |
2.2.1 民生科技的概念 | 第19-20页 |
2.2.2 民生科技的内涵 | 第20-21页 |
2.2.3 民生科技的特点 | 第21页 |
2.3 发展民生科技的意义分析 | 第21-23页 |
2.3.1 推进创新型国家的建设 | 第22页 |
2.3.2 形成科技发展的社会公正 | 第22-23页 |
2.3.3 解决民生领域的重大问题 | 第23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23-25页 |
第3章 中国环境民生科技发展中的社会不公分析 | 第25-34页 |
3.1 我国环境民生科技状况分析 | 第25-27页 |
3.1.1 我国环境民生科技领域存在的问题 | 第25-26页 |
3.1.2 我国环境民生科技领域的发展目标 | 第26-27页 |
3.1.3 我国环境民生科技领域的重要举措及成就 | 第27页 |
3.2 我国环境民生科技领域的社会不公问题 | 第27-31页 |
3.2.1 地区环境民生科技不公问题 | 第28-29页 |
3.2.2 城乡环境民生科技不公问题 | 第29-30页 |
3.2.3 群体环境民生科技不公问题 | 第30-31页 |
3.3 我国环境民生科技领域的社会不公问题成因 | 第31-33页 |
3.3.1 经济发展水平与发展方式的落后 | 第31页 |
3.3.2 环境科技政策及其实施中的偏差 | 第31-32页 |
3.3.3 科技资源配置与产业技术创新的不足 | 第32-33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33-34页 |
第4章 中国发展民生科技的社会公正原则建构 | 第34-45页 |
4.1 社会公正思想的重新思考 | 第34-37页 |
4.1.1 功利论的社会公正思想 | 第34-35页 |
4.1.2 正义论的社会公正思想 | 第35-36页 |
4.1.3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公正思想 | 第36-37页 |
4.2 发达国家处理环境民生科技公正问题的经验分析 | 第37-40页 |
4.2.1 美国发展环境民生科技的社会公正问题经验 | 第37-38页 |
4.2.2 德国发展环境民生科技的社会公正问题经验 | 第38-39页 |
4.2.3 典型发达国家发展环境民生科技的社会公正问题对我国的启示 | 第39-40页 |
4.3 中国民生科技发展的社会公正原则构建 | 第40-44页 |
4.3.1 每个人都自由而全面发展原则 | 第40-41页 |
4.3.2 效率、效能、效益相统一原则 | 第41-42页 |
4.3.3 短期、中期、长期相兼顾原则 | 第42-43页 |
4.3.4 人类、社会、自然相协调原则 | 第43-44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44-45页 |
结论 | 第45-4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6-49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49-51页 |
致谢 | 第51页 |